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克纳在文学生涯的后二十年间(1942—1962)共创作了七部小说和两个短篇故事集,在历史意识和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前期作品。除《寓言》外,八部作品基本围绕人物的家族关系构建故事情节,通过错综复杂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展现美国南方家族核心成员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构想。论文选取《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小镇》《大宅》《掠夺者》六部小说以及《骑士的策略》和《大森林》两个短篇故事集,结合福克纳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散文与公开演讲,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及其与文学形式的关系。论文在小说叙事理论框架内,借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南方家族变迁主题及其罗曼史的形式与特点,辨析人物国家认同机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历史隐喻。论文按照家族罗曼史的叙事样式与题材对目标文本进行解读,致力于实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剖析主要家族的人物关系与历代变迁,审视家族记忆与外部社会关系对人物身份构建带来的多层面影响,发掘人物对待家族遗产差异化态度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二是结合二战前后南方社会的深刻变化,重新认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家族题材,探求人物在地域文化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相切点和平衡点,凸显福克纳作品中人类命运关切之下的美国文化背景。福克纳的后期创作深化了前期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改变了写作手法。家族是福克纳写作的重要题材,聚合了人物的历史意识和外部社会现实,作家通过罗曼史的形式展现复杂的家族关系与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后期创作的家族罗曼史表现出较强的地方性色彩,在充分考量南方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构建了人物的国家认同。福克纳既延续了前期作品中标志性的意识流手法,又以罗曼史为中心借鉴了多样化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现实性。论文突破了黑白种族、贫富阶级的二元阐释范式,着眼于各个人物群体在性别、种族和阶级身份上的共性。不同作品之间主、次要人物在文本中的叙事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这强化了福克纳小说体系统一性,也映衬着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员流动性的增强也破除了南方社会封闭、单一性的神话。福克纳后期作品将社会理想置于南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中间地带,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异质性,用乐观的笔调描述混血对家族生命力的积极意义。通过对人物时间观的整合,论文明确了福克纳在对南方过去的执着回望中依稀建构出的未来社会愿景,指出作品暗含的乌托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