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形态,作为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军事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其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军事武装力量维护社稷,安定天下,践履道德义务,实现道德价值,集中映射了中国古代军人特有的伦理精神。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实践领域爱国主义道德理性的结晶,时至今日,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为造就当代中国军人的良好武德品性、加快构建中国当代军事爱国主义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关于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命题,研究者甚少,迄今尚无专著出版,只有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徐炳杰在期刊上发表过5篇论文,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精忠报国军事伦理研究》、《略论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这2篇文章。徐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示性,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研究课题,并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体在精忠报国的军事实践中,形成的以军事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伦理意识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瑕疵仍很明显,主要是概念界定不够明确,观点缺少史料论证,体系结构有交叉现象。从研究现状看,对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尚无权威的定义,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伦理思想缺乏明确概括和深刻阐述,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现代价值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以伦理精神为着力点,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做一些探讨。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诠释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从心理情感、伦理道德和军事实践三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是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从萌芽走向成长的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成熟、隆盛时期,北宋至近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由衰落走向复兴、迎来民族魂的新生时期。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的统一、道德导向与利益导向的统一、职业性与民众性的统一。以“仁”为内核的儒家文化构成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伦理基石。第二部分,探讨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伦理思想。主要有忠君报国、大一统、军事民本思想。爱国与忠君既有联系又有冲突,忠君报国的要义是爱祖国。大一统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铸就了中华民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心理;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军事爱国主义是实现和维护大一统的伦理基础;还要正确理解军事征服者符合历史潮流的统一趋归与被征服者的家国之忠。军事民本思想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历史意义,其伦理要求主要有:唯民是保、免受侵害,恤民安民、秋毫无犯,爱民惠民、顺乎民意。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彰显的武德人格。主要有四个方面:“辞不忘国,先国后己”的奉献精神,表现为强烈的报国责任意识、深沉的爱国忧患意识、厚重的许国献身意识;“习武精艺,效命沙场”的尚武精神,表现为爱武备战、习武教战、精武强艺、忠武尽职;“尚勇治气,持节立义”的勇德风范,表现为兵之胜负、全在勇怯,义以率勇、勇以持义,智以役勇、勇以济智,致勇守节、视死如归;“人和心一,同甘共苦”的和军思想,表现为师克在和、人和心一,同甘共苦、三军用命,上下诚信、战无不胜。第四部分,阐明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完成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时代转换,必须做到:扬弃“精忠报国”思想,坚决做到报效祖国、听党指挥;扬弃“军事民本”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扬弃“武厉以勇”的思想,充分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当前,中国当代军事爱国主义面临着严峻挑战:分裂势力活动是影响我国军事安全最严重、最现实的因素,领土、海洋权益争端和复杂的周边环境是影响我国军事安全的重要隐患,全球化条件下爱国情感弱化是影响我国军事安全的心理因素。构建中国当代军事爱国主义,要求军人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牢固树立全民爱我中华的“大国防”观念,富国强军是实现军事爱国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在充分挖掘史料素材,并合理借鉴吸纳学术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加以结合和补充,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对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定义做出概括;二是阐述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基本伦理思想;三是探讨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