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西藏隆子县西侧的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由于其复杂的矿床类型以及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使得它在近年来始终处于研究的热点。扎西康矿床在成矿作用及成因观点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集中表现在地下热泉成因、喷流沉积–热泉改造成因、岩浆热液成因、叠加改造型成因这几类观点。因此,研究扎西康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总结出成矿规律,有利于矿区内其他矿床的勘探工作,同时,由此建立起的相应的找矿模型也能对今后同类型矿床的勘查有所建树。本论文以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室内矿相学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Pb同位素、S同位素测试,矿床原生晕分带研究,对扎西康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迁移方式、成矿作用特征以及矿床分带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扎西康矿床存在两个成矿期即铅锌锑热液成矿期、表生期,其中铅锌锑热液成矿期中包含5个阶段即黄铁矿-铁锰碳酸盐阶段、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铁锰碳酸盐阶段、黄铁矿-毒砂-铁锰碳酸盐阶段、含锑硫盐矿物-石英阶段、石英阶段。由深到浅的矿物组合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方铅矿多以脉状、块状集中分布在海拔4700m以下的位置,以海拔4200-4500m范围内结晶程度最高,颗粒最大。闪锌矿分布范围与方铅矿类似,以脉状为主,部分角砾状闪锌矿集中分布在海拔4200m左右,同时随着高度上升,闪锌矿中的黄铜矿固溶体分离结构分布逐渐降低,同时闪锌矿逐渐转变为浸染状。毒砂在海拔4300-4600m范围内,由深到浅出现率逐渐增多,主要以细脉状形式存在,指示了成矿作用的中温阶段范围。含Sb硫盐矿物集中分布在海拔4300m之上,随着高度上升大量出现。铁锰碳酸盐多呈脉状集中分布在闪锌矿两侧,到海拔4500m之后出现率已急剧降低。晶簇状、梳状石英脉在海拔4400m之上伴随方铅矿、含Sb硫盐矿物等大量出现,指示矿物的形成环境开始张性环境转变。在海拔4300-4500m以及4500m之上的两段区域,由深到浅,成矿流体均一温度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过程,显示了一个高温—中温—低温阶段的过渡,同时盐度与成矿压力的降低相对应,反映出深部热液体系动力逐渐减弱,浅地表热液体系参与程度变高的过程,并在垂向上显示出一套明显的成矿深度急剧降低的现象。扎西康矿床Pb、S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上地壳,其中既有喜马拉雅基底即深部来源—即岩浆来源,又受到沉积变质岩地层一定程度混染作用的影响,表现出两套不同的物源系统。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显示,地层对As、Sb、Pb具有较强的供给能力,但提供Zn源的能力较弱。确立了主要指示元素沿矿体轴向(由深到浅)的分带规律:Pb、Zn分带较为连续,由深部到浅部持续出现;典型前缘晕元素As、Sb,尾晕元素W、Sn、Mn均出现了不连续的两段式分布,分别位于研究区深部及浅部位置,指示了Pb、Zn的连续分布可能为多期叠加改造的结果,海拔4600m以上的W-Sn-Mn分带指示了上一矿体的尾部,而深部再次出现的As-Sb分带则显示了下一矿体的头部,同时由于Pb的分带直到最深部仍然存在,指示了矿体继续向深部延伸的可能性较高。并根据原生晕分带特征及评价指标等,推测海拔4300-4700m范围,是叠加改造作用主要发生的区域,同时可能存在两套热液来源,分别位于深部及海拔4600m之上的浅地表位置。根据矿物分带、流体分带、原生晕分带等结论,建立了矿床的成矿作用分带模型,厘定了不同性质热液作用的范围:深部到海拔4300m主要为高温环境,主要受深部岩浆热液影响;海拔4300-4500m范围主要为过渡区域,表现为温度条件由高温—中温,构造环境向张性环境转变的过程;到海拔4600m以上,浅地表热液体系的加入,同时深部岩浆热液体系的影响逐渐减弱,直到海拔4700m便已基本结束,在此之上的位置成矿作用主要由地层热液系统所主导。而海拔4100m与4500-4700m范围内,可能存在两组地球化学障,促进了矿化作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