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竞争的激烈导致人的压力不断增大,工作倦怠问题在诸多服务行业中凸显。其中,中小学教师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社会对这个群体期待较高,他们的社会责任也较大,使其工作倦怠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中小学教师,在Hochschild的六种职业分类中被认为是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者中的高情绪工作者。这种以情绪调节为核心的情绪劳动,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积极的个体内部资源,即心理资本相匹配,才能对工作倦怠的程度进行调节。本研究认为,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可具有多种效应。本研究为探寻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的关系,利用毛晋平、谢颖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刘衍玲编制的《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问卷》、徐富明、吉峰、钞秋玲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三个工具,对湖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 amos18.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学教师在工作倦怠的去个性化上存在性别差异,显示男教师去个性化程度高于女教师;在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心理资本各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城市教师高于乡镇教师;不同教龄组在主动深度行为、任务型心理资本、人际情感型心理资本和成就感低落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段教师在表面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任务型心理资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主动深度行为、被动深度行为与工作倦怠各维度相关。3.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对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有主效应。4.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有缓冲效应,可通过情绪劳动策略中的深度行为影响工作倦怠。5.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可显著调节主动深度行为对工作倦怠中去个性化、情绪衰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