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SCT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的术前量化评价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进行量化评价,以确定其在临床手术可切除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胰腺癌患者,扫描前饮水500ml,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常规10mm层厚平扫后,经周围静脉3ml/秒高压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300 mg I/ml)80ml,注射造影剂后延迟25秒、50秒以10mm层厚分别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并将得到的图像重建为1.25mm,应用多层面容积重建法(Multi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n,MP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分别对平扫、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1.25mm薄层图像进行重建,结合原始图像和1.25mm薄层图象分析,并进行量化检测,根据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做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价,并以手术结果作为对照。结果:探查42例胰腺癌手术治疗患者中的252只血管,其中76只血管不同程度的侵犯。其中腹腔干受侵9例(敏感度88.9%,特异度90.6%),肠系膜上动脉受侵13例(敏感度92.3%,特异度86.2%),肝动脉受侵8例(敏感度75%,特异度93.9%),门静脉主干受侵16例(敏感度93.3%,特异度92.6%),下腔静脉受侵犯7例(敏感度71.4%,特异度97.1%),肠系膜上静脉受侵23例(敏感度82.6%,特异度97.4%)。在侵犯长度方面,仅肠系膜上动静脉各有3例欠准,其余各主要血管分支分别各有1—2例不准。在受侵段与血管分支部位的距离测量方面,各主要血管分支分别各有1—2例不准。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术前评价胰腺癌及其周围血管侵犯程度方面具有较高的正确性,能够准确量化地反映血管侵犯的范围和程度,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轻症急性胰腺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将53例患者分两组进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扫描。对照组30例,为临床上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1.6岁。实验组为23例临床上诊断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CT诊断为A级11例,B级12例。增强扫描前先行常规腹部平扫,然后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患者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0ml,流率3.5ml/s,延迟5s扫描,数据采集45s,共获得5毫米厚的396幅原始图像,原始图像在CT机上重建成为10mm层厚,获得198幅重建图像。随后立即进行常规胰腺实质期扫描。结合CT平扫和胰腺实质期扫描的情况,将观察组患者CT分级,并对正常组和观察组不同部位胰腺组织的BF、BV、PS和MTT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胰腺炎组织中,23例患者平均BF为4751.5±2239.9ml·min-1·kg-1,BV为421.9±215.9ml·kg-1,PS为439.7±262.3ml·min-1·kg-1。当观察组中CT评级为A级时,胰腺炎组织的BF为6532.2±1867.3 ml·min-1·kg-1,BV为569.2±223.2 ml·kg-1,PS为642.7±227.0 ml·min-1·kg-1,MTT为3.93±1.56秒。观察组中CT评级为B级的胰腺炎组织的各项指标中,BF为3119.3±887.5 ml·min-1·kg-1,BV为286.8±79.3 ml·kg-1,MTT为6.27±2.54s,PS为253.6±108.2ml·min-1·kg-1。本研究结果提示轻症急性胰腺炎CT表现为较高的灌注,对于A级胰腺炎高灌注更为明显,而B级病变由于水肿的存在局部产生了“等灌注”或“低灌注”的效应。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是一种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方法。第三部分:胰腺癌MSCT灌注成像研究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测量评价胰腺癌组织的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对46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扫描。对照组30例,皆为临床上无胰腺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1.6岁。观察组26例,皆为经外科手术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均进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扫描,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36~69岁,平均48.9岁。先行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进行灌注扫描,扫描层厚为5mm/4i,120kv,电流60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非离子造影剂300mg/mI,总量为50ml。并传送到GE work station 4.0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2软件包计算获得伪彩色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图,并进行分析。结果:胰腺CT灌注的各项指标个体差异较大。胰腺癌组织BF(t=5.85)、BV(t=4.45)值较无胰腺疾病的胰腺组织明显减低,PS(t=5.40)值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TT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96,P>0.05)。结果发现胰腺癌组织比胰腺癌周围的相对正常的胰腺组织的BF(t=5.02)、BV(t=4.31)低,PS(t=6.16)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TT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0,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可较好地诊断胰腺癌,胰腺癌主要表现为低灌注和较高的PS值。但由于CT灌注值个体差异较大,在同一患者中,比较不同部位的CT灌注值的差异,并由此判断病变性质,这样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意义。第四部分:胰腺癌MSCT灌注成像与CD34、VEGF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癌与CT灌注、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26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均进行16层螺旋CT胰腺灌注成像扫描,先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进行肿瘤的灌注扫描,扫描层厚为5mm/4i,120kv,电流60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总量为50ml。并传送到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2软件包计算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图,并进行分析。同时肿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组织的VEGF的表达。CD34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微血管,测定微血管密度。HIF1-α染色反映肿瘤血管的生成。结果:(1)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8例。(2)低分化腺癌表现为更低的灌注,高分化腺癌表现为稍高灌注,高、中、低分化的腺癌BF值t检验,t值为6.88、6.79和13.19,P均小于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BV值t检验,仅高分化和低分化腺癌间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1),与中分化腺癌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TT各项比较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1.17,t=0.89,t=0.16,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与MTT无关。低分化腺癌PS值较高,高分化腺癌PS值较低。(3)低分化腺癌MVD,VEGF和HIF-1α值分别为53.6±12.0、72.3±17.3和64.4±16.4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的35.1±12.8、49.3±16.1和40.6±13.6,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29,t=2.99和t=3.39,P<0.01)。(4)MSCT各灌注参数与肿瘤MVD值,HIF-1α值和VEGF平均光密度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胰腺癌的BF,BV值与肿瘤的MVD值,VEGF平均光密度值和HIF-1α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MTT值与肿瘤的MVD值,VEGF平均光密度值和HIF-1α的表达无相关(P>0.05),PS值与肿瘤的MVD值,VEGF平均光密度值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1)胰腺癌的MSCT能准确反映胰腺癌的病理学基础。(2)胰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与VEGF、HIF-1α的表达及肿瘤MVD计数存在着内在联系,可以据此评价其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并预测其远处转移、局部侵犯的可能性。(3)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术前分级,并在胰腺肿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