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概念,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范畴,是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中的众多范畴之一,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众所周知,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就是对这个世界进行不断地认知的过程,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方式就是,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人们早已习惯将属于空间范畴的关系或事物反映到非空间范畴之中,从而对各种抽象的非空间范畴和关系进行把握与理解。这种逐渐形成的认知方式就是本研究所涉及到的隐喻化认知方式。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的普及加快了语料库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语言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真实的言语数据为研究目标,对大量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中剖析语言使用规律;同时采用概率方法,根据实际生活中语言现象的出现概率进行语法、词汇、语篇等方面的分析。本研究基于该研究方法,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尝试对汉语中最基本的空间词“上、下”及英语对应词汇“above,over, on,up”、“under, down,below”,分别从数量、状态、时间、范围和社会关系五个方面进行认知对比。 研究发现:在空间词的认知方面,英语和汉语既存在着相似性,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别。由于语言观和世界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认知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是英语和汉语空间方位词呈现多对一现象的原因之一。首先,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数量概念时,其意义基本上是对应的,即取决于“上”或“下”的物理反应。第二,“上、下”在汉语中表示状态时以相同的身体体验为基础,而英语中的对应词汇在表示这一概念时更有创造性。第三,与“上、下”所对应的英语方位词在表示时间时表达方式相对匮乏,而在汉语中则具有对称性。第四,表达范围时,汉语倾向于使用“上、下”,而非“里、外”,英语则注重“有无接触”,相比汉语,更加精确。最后,在表达社会地位概念时,英语词汇暗含比较的意思,汉语只能用“高、低”来表示比较,不能只用“上、下”。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隐喻认知与语言思维、民族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翻译研究及教学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