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草原人物纹饰与古代北方民族文化考察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纹饰即装饰有人物形象的草原“动物纹”艺术。这些具有人物图像的纹饰,不同于动物纹,体现了古代北方民族对于人的认知,直接反映人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该文以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所见的装饰艺术人物纹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材料,在前人对“动物风格”艺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考古出土的文化群相,对人物图像本身及这些形象背后的意义做出探讨。   该文以环燕山南北及长城内外地带考古出土的北方民族人物纹饰为主,结合国内外传世藏品,根据主题内容和装饰风格等特征,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和单体人物、人与动物、人物场景三大类型,一方面探讨这些人物纹饰的文化内涵,考察西周至西汉时期古代北方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梳理公元前一千年来古代北方民族之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演变。另一方面分析人物纹饰的文化因素,论证各类人物纹饰与中原及其域外(黑海北岸、西西伯利亚)文化的联系,探讨古代北方民族各个时期与其临近的华夏国家及更远的欧亚草原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文化交流状况。   该文认为早期至中期的人物纹饰整体上没有传承性,并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战国晚期在吸收中原制作技法和和南俄草原斯基泰等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本土化进程,并在匈奴帝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象征民族身份的人物纹饰艺术语言。   基于人物纹饰,该文认为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带是一个种族、经济社会及文化错综复杂的区域,早中期阶段在文化传统上也并不是一脉相承,直到战国后期才开始在以斯基泰游牧文化为主的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强盛的匈奴文化。
其他文献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其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之间,世代以打猎为生。鄂伦春族归附于清朝统治之后,清朝将其分为两部分治理。鄂伦春人骁勇善战,清政府曾多次征调鄂伦春人到全国各地征战,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其为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末民初之际,适逢社会大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鄂伦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论是清朝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对于鄂
学位
华洋义赈会始建于1921年,起初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北,通过在当地的救灾活动,该会积累了相当的救灾经验,为社会各界所肯定。1931年,江淮流域爆发了特大水灾,受灾面积很广,灾情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