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地震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话题。从1940年加利福尼亚州出色地记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强震动以来,相关工作陆续开展。根据实际观测和震害调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圆弧形凹陷与圆弧形沉积盆地,选取破坏性较强的SH波为入射波。目前,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一般在频域内给出,且适用的频带较窄,不能获取可靠的瞬态反应解析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导了圆弧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地震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话题。从1940年加利福尼亚州出色地记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强震动以来,相关工作陆续开展。根据实际观测和震害调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圆弧形凹陷与圆弧形沉积盆地,选取破坏性较强的SH波为入射波。目前,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一般在频域内给出,且适用的频带较窄,不能获取可靠的瞬态反应解析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导了圆弧形凹陷对SH波散射问题的宽频带频域解析解。利用此宽频带频域解析解,获取了不同空间点地震反应的宽频带频响函数,基于Fourier变换,给出了SH波入射下圆弧形凹陷地形瞬态动力响应的解析解。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凹陷在脉冲输入与实际地震动输入下瞬态反应的基本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凹陷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该效应定义为凹陷周围不同空间点地震反应参数,如其峰值和反应谱等,与自由场(即弹性半空间)地震反应参数之间的比值。其结果表明,在脉冲输入下,凹陷角点位移幅值显著放大,该放大效应与入射角度和脉冲持时有关;在实际地震动输入下,凹陷迎波面角点反应谱放大显著,谱比最大值可高达2.0,且放大效应与凹陷几何参数和入射角度等因素有关。此外,本文验证了基于四节点四边形等参单元,和粘弹性人工边界方法得到的数值解,检验了其精度。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是研究局部场地、地形、盆地等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重要理论工具。针对SH波入射圆弧盆地散射问题,现有解析解大部分在频域内给出,不能直接用于研究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等参数的放大效应。本文推导了SH波入射下圆弧形沉积盆地动力响应的宽频带稳态解析解,通过Fourier变换,获取了瞬态响应的解析解。以此为基础,研究了El Centro波入射下,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盆地的宽度和深度、沉积介质的波速、入射波的角度等因素对盆地放大效应有显著影响,地震动反应谱谱比的最大值超过了2.0,而且宽度达到10km的较大型盆地对长周期地震动参数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对于位于这类盆地内的超高层建筑、大型储液罐、大跨度桥梁等长周期结构,应充分考虑盆地对抗震设防参数的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整个研究,实现了提供一种研究圆弧形凹陷放大效应与盆地效应的方式,给出部分分析结果,为定量评估地震动以及运用反应谱法抗震设防提供一定的实际价值与依据的初衷。同时,对本文工作有待进一步进行的内容做了说明,展望了局部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研究,包括SH波入射凹陷和盆地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指以地震体波到时作为观测数据,反演地下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一种反演技术方法。基于弱各向异性介质的假定,通过在走时反演方程中引入各向异性参数,可以同时进行介质的速度扰动和各向异性属性的联合反演。对三维介质的各向异性分析有利于对区域结构构造演化、深部物质变形、动力模式等动力学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体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的理论发展、技术实现、数值模拟等。讨论了将
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和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拉张应力的共同作用,在其周缘发育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和断裂带。作为在华北新生代和现代构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活动块体,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块体深部结构研究一直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在该地区观测获得的高质量地震数据,对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区域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
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GPS、In Sar和GRACE等观测手段能够监测到明显的地震变形。通过研究地震变形特征,不仅可以分析地幔黏滞性构造,还可以用于评估断裂带上应变积累和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可以分析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因此,发展基于真实地球模型的震后应变和地球内部变形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球对称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震变形计算中同时考虑了地球自重、可压缩性
基于位错理论,采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利用反演技术研究地震的断层破裂模型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断层破裂模型是研究震后余滑时空变化、震后粘弹性松弛变形的重要基础,对于揭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理以及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周缘的三次盲断层地震(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和2017年米林Ms6.9地震)为研究对象,将现代空间大地测量与地面传
我们从台阵反投影基本原理出发,对目前的反投影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种多台阵反投影新方法——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我们根据反投影本质上是对地震波进行相干叠加的事实,引入光学中的瑞利准则和信息论中的空间采样定理,从理论上定量的分析了地震台阵的分辨能力和信号空间采样的最高有效频率。我们利用中国国家台网构建大孔径、高密度的圆形台阵,详细测试了台阵的广义台阵响应函数分布特点。我们发现广义台阵响
地磁场作为地球的固有物理特性,隐含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中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地磁场中包含的地磁总场、地磁分量、磁倾角、磁偏角和地磁梯度等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地球深部乃至地球内核中因压力、温度、物质运动等变化所体现的物理过程,也是航空、航天、航海等方面天然的坐标系。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磁场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探测的进行,海洋地磁场的重要
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
上地幔尤其是地幔过渡带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对探测地幔温度、化学组分、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破坏等相关动力学问题意义重大。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两个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碰撞拼合而成,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最佳场所。而青藏高原则是研究陆一陆碰撞的野外实验室,自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吸收了至少1700km的南北向缩短量,其隆升机制和变形过程是重
地震震源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断层几何形态的复杂性、断层面上滑动分布的复杂性、地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断层错动方式的复杂性,等等。根据矩张量描述的位移表示定理,地震震源的复杂性可以用震源体内部的离散点源的矩张量分布描述,而每个点源的矩张量也可以有彼此独立的震源时间函数。然而,有限的观测数据并不允许本研究同时反演这样一个震源的所有参数。因此,有限断层反演受限于一个或几个平面断层上滑动量和滑
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土层地震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已有的研究未能实现对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因此无法定量考察地震动特性参数对结构/土层响应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地震动特性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结合场地条件、结构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参数,本文首先构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随机地震动模型描述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然后,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构建了能够匹配多目标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