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髂腹股沟入路由Judet等于1964年详细地报导,并由Letournel等完善和确立,已成为髋臼骨折手术的经典入路。然而由于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切开腹股沟管结构,增加了腹股沟疝的发生。为预防术后疝的问题,2005年王先泉和2008年Farid提出改良是通过髂前上棘截骨增加外侧窗显露,并在腹股沟韧带下显露中间窗和内侧窗,虽然腹股沟韧带下分离可避免切开腹股沟管,预防术后斜疝和直疝的发生,但却破坏了耻骨肌孔下区的结构,易导致术后股疝的发生。从骨科角度对耻骨肌孔下区解剖结构进行重新认识,对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参照髂腹股沟下入路解剖,从骨科角度对耻骨肌孔下区解剖结构进行重新认识,为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2.探讨采用疝补片重建耻骨肌孔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腹股沟韧带中内2/3段下方解剖结构,包括耻骨肌孔下区、股血管鞘、陷窝韧带、耻骨肌附着及耻骨梳筋膜结构,并结合外科疝的理论对髂腹股沟下入路术后股疝的原因和预防进行探讨。2.对2012年03月至2013年12月16例累及髋臼前方、内侧壁损伤的髋臼骨折患者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随机6例术中应用疝补片进行耻骨肌孔下区重建,设为补片组,余为对照组。结果1.耻骨肌孔下区为上长下短的近似梯形结构,上底长度69.75±3.66mm,外侧边长31.05±1.62mm,下底长度15.63±3.58mm,内侧边长38.75±2.52mm;2.股血管鞘前壁和腹股沟韧带后方连接疏松,容易分离;后侧与髂耻筋膜无纤维连接,容易分离;3.陷窝韧带清晰完整,外侧游离缘清晰锐利,与股血管鞘内侧壁容易分离;4.耻骨肌附着于耻骨上支足端面,其肌膜薄弱,但其附着处向头端延伸外被筋膜覆盖于耻骨支上方,筋膜向头端与闭孔筋膜延续,厚度为2.23±1.35mm。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6个月,平均8.7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医源性股神经及股动静脉损伤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自诉腹股沟区坠胀感4例,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显性股疝发生。结论1.耻骨肌孔下区薄弱处均为股疝可能发生的部位,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方法时需尽量避免损伤或进行重建。2.耻骨肌孔下区大小较为恒定,可考虑应用补片进行无张力修复重建;3.耻骨上支表面无较大血管,且筋膜致密、较厚,可于此处剥离避免伤及陷窝韧带;4.应用疝补片重建耻骨肌孔下区有利于预防术后股疝的发生,且不增加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出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