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脆弱性使风沙区生态环境受人类干扰强度较大。土地粗放式利用,人口密度低以及植被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差、系统稳定性差、水资源匮乏等特征限制了当地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人类为谋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无规范的占有自然资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加速破坏了沙区生态系统平衡。如何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成为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沙区的生态脆弱性备受关注的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如何协调沙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促进二者良性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城镇化的发展最直接的反映是土地利用变化。本文通过对沙区上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并结合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从而探索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盐池北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土地利用粗放,农业结构不合理,在沙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借助“3S”技术、景观分析软件及统计分析手段,从分析研究区上地利用结构变化入手,对当地上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景观格局的变迁和城镇化引起的社会经济转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盐池县城镇化水平在1985-1990年间迅速增长,变化率在54%-73.4%之间;从1990年后,城镇化水平减缓,由之前平均每年增长3.88%到平均每年减小0.53%。在城镇化过程中,景观格局变化表现出多样性、均匀度、分离度、破碎度减小,集聚度增大的趋势。典型风沙区盐池县城镇化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中呈阶段性发展,景观格局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稳步发展。(2)城镇化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驱动力研究以上地利用变化研究为基础,影响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自然因素、人口集聚、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影响。其中,生态建设政策的实施对风沙区城镇化的影响最大。为了促进研究区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应优化当地生态和生产要求的上地利用格局,建立合理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当地生态发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