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是汉语普通话特殊型语言障碍(简称SLI)儿童与高功能自闭症(简称HFA)儿童在被动句上的习得情况。因为SLI与HFA有时在临床上的表现相似,所以SLI儿童可能会被误诊为HFA儿童,反之亦然。近年来,一些国外的研究通过分析语法损伤成功区分了SLI儿童与HFA儿童。然而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发表过关于对比普通话SLI儿童与HFA儿童的语法能力的文章,更没有对比两类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的文章。在被动句上有困难是SLI的一个临床参考指标,而关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汉语普通话SLI儿童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本论文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如何比较汉语普通话SLI儿童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的表现?2.怎样解释两组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为了回答这两个研究问题,本论文采用了控制实验来研究三组儿童在被动句上的产出和理解情况,包括来自西安与合肥的15个SLI儿童,17个HFA儿童以及25个正常发展的年龄匹配儿童。实验包括产出实验和理解实验。产出实验采用句法启动任务来测试受试在被动句上的产出情况。理解实验采用了句子-图片匹配任务来测试受试在被动句上的理解情况。实验中的数据用SPSS 24.0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发现总结如下。一方面,SLI儿童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都表现出一定困难。而另一方面,两类儿童之间也存在不同点。第一,在短被动句的产出上,SLI儿童的表现显著差于HFA儿童。其次,在短被动句与长被动句的产出上,HFA组表现出不对称性,而SLI组并没有。此外,就儿童在产出实验与理解实验表现出的错误类型而言,HFA儿童作出了一些语用上不合适的回答,而SLI儿童几乎没犯这种错误。本论文中的SLI儿童在被动句上的表现符合van der Lely(1994,1996,1998)的表征缺陷假说。也就是说,本文认为SLI儿童在被动句上的困难是他们在句法运算系统上的缺损所造成的,而HFA儿童在被动句上的困难可能未必源于句法缺损,而有可能是他们在语用和会话上的困难,以及在执行功能,尤其是抑制控制上的缺损所造成的。正因如此,SLI儿童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产出与理解上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上文提到,本论文这一比较研究发现了汉语普通话SLI儿童与HFA儿童在被动句的习得上的一些不同点,这对于区分SLI儿童与HFA儿童可能有一定贡献。而正确区分这两类儿童将会帮助语言治疗师对于SLI儿童与HFA儿童的诊断与治疗。此外,从理论上来说,本论文帮助检验了论元链缺损假说(Borer&Wexler 1987,1992),普遍语法语段要求(Wexler 2004)和表征缺陷假说(van der Lely 1994,1996,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