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不仅发病率高,也有较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残疾,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心理行为和生命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仅从发病率、死亡率、生存率、致残率等数量指标评价患者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已有局限性。死亡率的降低不再是脑卒中治疗唯一追求的目标。脑卒中很难完全治愈,不适合用治愈来评价治疗效果,生存率的作用也有限,需要应用好的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建立新的评定指标。生命质量是多维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症状。SF-36量表在欧美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生命质量测评量表,广泛应用于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不同疾病卫生服务需要量的评估、临床结果监测和疗效评价等。SF-36量表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八个维度: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逐渐成为评价脑卒中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用生命质量这一指标,全面了解脑卒中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环境,有利于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找出防治重点,促进患者健康水平,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主要目标是用中文版SF-36量表测评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确定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针对可干预因素提出措施和政策建议,改善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具体研究目的:1)了解和测量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2)分析和确定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3)提出改善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的措施和建议。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根据山东省各地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随机选取了莱阳、青州、高唐3个县市,每个县根据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随机抽取3个镇,每个乡镇再根据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分布随机抽取3~4个村,调查随机选取的每个村中所有脑卒中患者。使用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情况;使用中文版SF-36量表调查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家庭陪护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收集定性资料。主要问题包括:1)患者:对生命质量的满意度,对家庭照顾的评价和期望等;2)家庭陪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和家庭照顾情况,存在的困难等;3)乡村医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措施,开展康复治疗的意见和建议等。研究结果: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年龄不同,生命质量存在差异。70岁以上年龄组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最差,得分最低,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和总分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P<0.05)。与50~69年龄组比较,50岁以下年龄组患者活力维度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患者生命质量好于女性(P<0.05),特别是社会功能和活力两个维度。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四川省普通农村居民,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得分下降较大。山东省农村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残疾程度、文化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职业、就诊延迟时间、卒中类型、家庭功能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生命质量八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情况如下:1)脑卒中患者总体健康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复发次数、伴随症、就诊延迟时间和预防保健;2)脑卒中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因素有:卒中类型、残疾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就诊延迟时间;3)脑卒中患者影响生理职能的影响因素有:复发次数、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和是否饮酒;4)脑卒中患者情感功能的影响因素有:伴随症、残疾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功能和预防保健;5)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影响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复发次数、日常生活能力和就诊延迟时间;6)脑卒中患者躯体疼痛影响因素有:复发次数、卒中类型、并发症和日常生活能力;7)脑卒中患者活力影响因素有:性别、卒中类型、日常生活能力、就诊延迟时间和预防保健;8)脑卒中患者精神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伴随症、残疾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就诊延迟时间、家庭功能和医疗保障。结论:脑卒中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躯体、运动、感觉障碍外,还包括语言、认知、精神和心理的障碍,医疗工作者不仅需要对患者受损的躯体功能进行干预,还要帮助患者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的调整。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家庭面临严峻挑战: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可以通过生命质量评定来确定。针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找出防治重点,采取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政策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2)完善脑卒中三级预防;3)完善家庭照顾和康复治疗;4)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5)探讨脑卒中治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