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使得中国区域经济出现差异。进入21世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此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当前,中国已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正在向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正是实现第三步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此发展转型期,地方保护势头萌发、恶性竞争屡禁不止等现象已衍生出阻碍区域间要素正常流通、阻碍经济正常交往乃至区域不协调等的一系列消极现象——“边界效应”。运用趋同分析法,以城市人均GDP、城市间最短交通距离及省界虚拟变量为指标,构建Barro回归方程模型。通过对省际边界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①人均GDP是影响边界效应的首要因子,人均GDP较高地区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较低地区城市经济增速愈加明显,省际经济由趋异逐渐向趋同态势演进。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区,与周边省份均呈现趋同;②整体上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屏蔽效应正在减小,中介效应在逐步增强,个别省界的屏蔽效应已经开始向中介效应转化。边界的开放程度在普遍增强,表现出一体化趋势;③距离要素作为次要因子对省际边界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并且随着中原经济区城市交通的改善,影响力不断减弱。整体上交通条件已经不能够阻碍中原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根据边界效应测度定量研究结果,结合中原经济区实际,总结出省际边界效应转化路径选择。宏观上,应在完善法律机制保障下,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机制与社会机制的边界效应转化系统。微观上,豫西-晋之间应从能源领域的合作拓展到多领域的合作;豫北-冀之间应依托老工业基地基础向新型工业化迈进;豫鲁边界区域应为加强扶贫的重点,完善交通体系深化边界的开放;豫东-皖北-鲁西南边界区域依托民间合作的优势传统,抓住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时代机遇,迎接挑战;晋-冀-鲁西边界区域应依托现有的交通条件,构建沿线经济带以扩宽经济交流的渠道。本文所构建的边界效应分析框架,对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效应是否存在进行了判断和测度,对边界效应的转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对边界效应理论的扩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希望对中原经济区科学推进省际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