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不同地区来源、不同农艺性状的20 个韭菜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首先利用ISSR 和RAPD 标记技术对韭菜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其次对不同韭菜品种对迟眼蕈蚊抗性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与抗虫性有关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选育韭菜抗虫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ISSR 和RAPD 分析表明,品种间遗传距离相差不大,表明在这20 个品种之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后选用的12 个ISSR 引物和15 个RAPD 引物分别产生了258 条和101 条扩增产物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分别为132 条和40 条,占总数的51.2%和39.6%,即12 个ISSR 引物和15个RAPD 引物对韭菜不同品种的扩增可分别产生51.2%和39.6%的多态性带。2. 20 个韭菜品种对迟眼蕈蚊抗性的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韭菜栽培品种对迟眼蕈蚊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田间种群密度、受害植株/总植株及叶片为害指数等3 个抗性指标为评定标准,利用SAS 软件对韭菜品种抗虫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阈值T 为0.50 时可把所选韭菜品种分为5 大类,结合抗性指标得出,豫韭1 号和9-2 为抗性品种,雪韭王、竹竿青韭菜、91-2 和宽韭王为感虫品种,其余品种介于两者之间。同时表明这3 个抗性指标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因而在选育韭菜抗虫性品种时使用其中一个指标即可,既简便又合理。3. 不同抗虫性韭菜受害后,其酶活性及根系活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全部韭菜受害后PAL、POD 酶活性及根系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CAT 酶活性在韭菜为害后有不同的变化。抗虫性较强的韭菜为害后其PAL 和POD 酶活性上升的程度大于感虫性品种,抗虫性品种韭菜为害后CAT 酶活性上升,而感虫性品种韭菜CAT 酶活性下降。但根系活力变化能否作为衡量韭菜抗虫性的一个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4. 在韭菜迟眼蕈蚊发生高峰期对韭菜叶组织中的粗纤维、芳香油、可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