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2日至11月15日,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养殖场共采集鮸鱼(Miichthys miiuy)仔稚鱼1394尾(体长2.0~15.7mm)。利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和组织切片技术分别对1~45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的研究,并利用硬骨-软骨透明双染色技术研究了与摄食相关的骨骼发育。结果表明:
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1日龄(体长2.90 mm)仔鱼,肠出现。4日龄(3.00:mm)仔鱼,肠发生弯曲,呈弧形,7日龄仔鱼油球消失,18~19日龄(4.60~4.70 mm)仔鱼,肠前部膨大形成胃的雏形,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5)枚,粗短,粒状,23日龄(5.30 mm),胃形成且肠形成第二个弯曲。33日龄(7.70 mm)仔鱼,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mm)仔鱼,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基本保持在45~50%。
3日龄(2.90 mm)仔鱼的消化管基本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3.00 mm)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完全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3.60 mm)仔鱼,肠粘膜层中出现少量的杯状细胞,胃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15日龄(4.30 mm)仔鱼,胃粘膜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25日龄(5.40mm)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6.60 mm)仔鱼,从组织学上看,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鮸鱼胰脏属于致密型,即肝脏与胰脏各自独立。
在孵化后至4日龄(3.00 mm)仔鱼,与摄食相关的骨骼(舌弓、鳃弓、鳃盖骨系、悬骨系、上下颌)开始以软骨形式逐步出现并相继硬骨化,34日龄(7.80 mm)仔鱼,除方骨、后翼骨和中翼骨外,其它骨骼完全硬骨化。娩鱼仔鱼摄食器官的骨骼在早期已硬骨化,在短时间内形成硬骨为开始主动摄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明仔鱼已具备了早期摄食能力。综合以上鮸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征,可以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发育阶段为初孵仔鱼到仔鱼内源营养的结束,初孵化仔鱼到3日龄仔鱼,鮸鱼仔鱼的消化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已经成功地发育到可以摄取和吸收外源饵料、营养;第二个发育阶段为外源营养开始到胃腺出现,4日龄仔鱼至24日龄仔鱼,鮸鱼仔鱼依靠为外源营养来完成生长发育;第三个发育阶段为胃腺出现到稚鱼期,25日龄至42日龄仔鱼,此时仔鱼消化吸收能力增强。
综上所述,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具有发育相对较快的特点。在人工育苗的过程中,特别是早期阶段必须合理投喂仔鱼适口、适宜大小的饵料,并且把握好投喂时机,才能确保仔鱼有足够的外源营养渡过危险期,从而提高仔稚鱼成活率,促进仔稚鱼的快速生长,同时还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