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兰·昆德拉(1929——)是一位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小说家,目前国内对昆德拉的研究主要包括小说研究、作家生平研究、作品翻译研究和小说理论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昆德拉的小说内涵进行研究。主要从昆德拉小说的创作主题、小说的深层内涵和昆德拉的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昆德拉众多作品的创作主题进行了探讨。昆德拉“把清算传统道德意识、提出新伦理看作小说家的世纪末使命”,他的创作主题是多样的。根据昆德拉写作语种的变化以及创作内容和倾向的改变,可以将他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称之为“捷克周期”,代表作品有《玩笑》(1967),《生活在别处》(1973),《好笑的爱》(1969),《告别圆舞曲》(1976),《雅克和他的主人》(198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和《不朽》(1990);后一个时期称之为“法国周期”,代表作品有《慢》(1994),《身份》(1997)和《无知》(2000)。早年的昆德拉作品中充满了“政治”话语,在其以捷克为背景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在玩笑与恐怖的双重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被腐蚀;昆德拉作品中的“性主题”是一个敏感的,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话题。昆德拉的小说展示了性爱的多种可能性,揭示了人生在世,所面临的灵与肉的两难处境;1975年流亡法国之后,流亡者的特殊身份使他更关注遗忘和回忆这类更贴近人类生存本体的主题。作为移民作家的昆德拉需要在异质文化中得到认同。这在他后期作品《缓慢》、《身份》和《无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三部被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作品在主题上也有着一致性,表现分离、背井离乡和人物在回忆中重新找回自我。第二部分在总结昆德拉前后两个创作周期的基础上,对其小说做了整体梳理。昆德拉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玩笑当中,却时时感到恐怖,这就是昆德拉的讽刺,是对荒谬历史和极权社会的嘲弄,也是对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进行的置疑与嘲讽。然而,在这种讽刺中,我们分明看到作者的沉思,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冷静宽容的人文态度。隐藏在这种讽刺与质疑信仰的背后的是一种睿智理性的宽容态度。疯狂的历史不是某些人自身邪恶的产物,却恰恰是出于青春美好的梦想,而纵然在历史阴影的笼罩下,生活本身仍有着清白无辜的幸福与温馨。第三部分,概括了昆德拉的小说观念。文学史上理论与创作同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不乏其人,但是像昆德拉这样,有着完备的小说理论并在此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的却为数不多。昆德拉对小说艺术的理解是独辟蹊径的,他所提倡的“小说智慧”含义十分丰富:如对话与相对的精神、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开放与未完成的精神、幽默与游戏的精神,想象与虚构的精神等等。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哲、思、诗可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记、随笔、寓言、诗歌、戏剧等各种文类可以依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与小说文体并行不悖,喜剧化的幽默形式可以为哲学性的思想穿上轻灵的外套。小说艺术在发展着,昆德拉的创作也在进行着,他的小说观念也在发展甚至正在变化着,我们应当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昆德拉的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