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影响棉花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棉花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疆是我国的主要棉区,棉花生产区域广阔,土壤、气候条件以及种质资源多样化,造成棉花黄萎病演变的复杂化。为了研究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近年来的演变情况,为将来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新疆南疆和北疆部分棉区采集棉花病株,分离得到主要的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研究了大丽轮枝菌菌株的培养类型、致病力类型以及基因多样性,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鉴定,结合大丽轮枝菌的特异性引物的分子检测。分离得到的133株菌株中,鉴定获得大丽轮枝菌菌株93株。通过对93株大丽轮枝菌培养的菌落形态和微菌核的产量,将新疆南北疆不同棉区大丽轮枝菌按照培养特性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5个培养类型,计算得到不同地区的各个培养类型所占据的比例,分析发现C型(微菌核产量少)菌株的含量最高,占35.48%。其他培养类型的菌株相对较少。2、通过对获得的棉花黄萎病菌进行致病力检测,依据病情指数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群,结果显示六个采样地的致病力类型大体相似,都以中等致病力为主。强致病力类群次之,弱致病力最少。分子检测发现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占35.48%,与毒素检测的结果,强致病力类型所占比例33.21%基本相似。研究结果还发现菌株致病力与其菌落培养产生的轮纹和裂纹结构无相关性。但是致病力较强的菌株以微菌核产量多,毒素含量高的菌株为主。3、通过比较棉花黄萎菌ITS序列种内差异以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ITS序列表现出的多态性丰富,并且菌株之间没有发生重组现象。通过SSR分子检测把93个大丽轮枝菌种群分为7个类群,经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发现大丽轮枝菌与地区有一定相关性,但是SSR分子标记和致病力相关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