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期研究发现,苏珊·桑塔格饱受争议的所谓“形式论美学”,其实乃是问题的表面假象,她对内容的矮化、对形式的拔高,实质上是为了强调,形式的能指构造可以展示作家的精神图景,形式本身即蕴含着艺术批判的力量:而她后来对关于形式问题的调整与变化,不仅是积极介入政治文化生活的结果,更是内心不断重新驱动创作的原因。这将可能成为揭开苏珊·桑塔格思想之激情秘密,以及艺术世界独特“魔力”的门径钥匙。论文决意不再顺沿形式本身的批判力量指向探索,而是逆流形式变化的外部表现而反向追溯,揭示变化源头的动力缘由,以及此缘由的内在生成机制。在推翻前面问题、更换问题起点的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与自觉的“批判立场”,基于“观其全人”的态度以及“完整知识”的视野,论文发现了,置身现代性同化的压力,在道德与美学之间两难处境,苏珊·桑塔格和她仰慕的许多艺术家,实质上都是隐秘地占据了一种被称之为“诺斯替主义”的精神立场;桑塔格因其拷问自性的痛苦,而被诺斯替宗教的异端精神所吸引,又因这种精神异端的否定神学原则,逐渐对“怀疑的宗教”产生内心的怀疑。独特的信仰之路,不仅成为她“追求严肃”的推进力量:赋予她的艺术创造以灵性之光,赋予她的艺术批判以反思之镜;也为她的“艺术创作”设置了问题——“矫饰”的艺术的权威性难免令人生疑。然而,这种怀疑,并不是以意图打破作家写作的权威为最终旨归;乃是为了反思地探索以“诺斯”之名的现代处境论:人异在于世界的虚无、漂泊作为现实体验与形上的象征,身为作家的个体,自身主体的独特感受与艺术世界之间的“距离设置”,这种自我矛盾的内在张力,可以为我们在现代性压力下的生存体验,带来什么样的借鉴意义,以及可以作为重新反思宗教与艺术关系的一个透视个案。 论文首先提出“艺术批评如何”的问题,对艺术批评的范式进行了反思,认为探索真理的旅途,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而真理的展现,应该是作为一条问题链的形式;对苏珊·桑塔格这样复杂的西方作家艺术构造魔力的祛魅,多了神学批评的立场,不仅是多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向度,根本上是多了与作家平等对话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批评得以不再与对象亦步亦趋,而是有了批判超越的可能。除了研究的向度之外,透视的选点也很重要。论文主要选取了三个视点透视桑塔格艺术构造的魔力所在:虚构类文学创作中,她秘而不宣的宗教意识、及其犹太出身带给她的宗教感;批评类随笔写作中,她闻达于世“智性激情”的深层生成机制、及其公共面孔背后的真我诉求;日记及自传色彩写作中,她掩身“土星星宿”的原因所在,及其与仰慕者对话的艺术性和宗教性。 对《恩主》的第二次透视(前一次是符号学批评视阈的)发现,小说中梦境作为最重要的艺术符号的设置,能指却是创造者的宗教感迷惑——站在锡安与美国之间的呼愁困顿与无所适从,对神性拯救还是智识拯救选择的同化改宗及罪悔怀疑,克服极端二元论的愿望,与知识精英情绪及犹太异端气质之间的顺应与矛盾。第二章立足文本细读,查阅了《圣经》、《塔木德》等宗教文献,采用了释经的寓意解经法及拓扑学解析的方法,深入地发掘出艺术本文构造中内置的诺斯替瓦伦廷派神话剧本套叠结构,以及艺术思想中隐藏的诺斯替思辨体系中宏大的“普纽玛等式”,并揭示了小说艺术性的构造,以探索内在的精神图景,替代外向的现实创作,与作家的犹太性及宗教感相关。对《反对阐释》的第二次透视(前一次是互文式批评范式的)发现,“灵知冲动”实质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的根本驱动,在反对一种意识形态背后,乃是为另一种意识形态开道——艺术批评需要再创属于自己的灵性;“反对阐释”倡导的不是简单地以对艺术的情感体验,去取代以揭示意义为目标的智性分析,而是在诺斯替神学的否定性原则推动下,一种更为高级的意识探索:对神的知识本身就是对于他的不可知性的认识;如同对意义阐释的认识本身,也就是对于它的不可阐释性的认识,必然走向“态度”的中立与风格的“透明”,而这种“静默美学”诉求的最高境界,与诺斯替教的“出神”境界相似。原来,桑塔格倡导的新感受力,乃是古老的诺斯替教感受力在现代艺术的还魂,如此“矫饰”的做法,还体现在以“坎普”为名的自性表演。第三章保持批评的张力,不仅贯穿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批评立场变化始终,而且透视到她后期“回归传统”的艺术批评,以及“神智铸就”的思想激情的内在缺陷不足。第四章中,对苏珊·桑塔格“画像”群图的透视发现,桑塔格在写作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为读者是自觉地设置了理解的迷雾,这种既露且减的暧昧矛盾表现为:在她极力回避之处,往往与之相反;而在她大方承认之处,往往不惟如此。除了独特的思维“反思性”;桑塔格还是特别的行为“表演性”。她对身为女人、同性恋的取向、对疾病和死亡的主体感受,被写作权威性所禁锢的内心真实,没有在日记写作中表现,反而是宣泄进了她“掩饰起来的合传”;而她仰慕式的“作画”对话,泄露了最大程度上的苏珊·桑塔格艺术的秘密——阿尔托式的心态、本雅明般的灵性、类似巴特那种写作观、同卡内蒂一样的死亡意识、俄罗斯流亡法国那些艺术家们的思想,还有他们都占据的——诺斯替主义的立场。第四章纵观苏珊·桑塔格整个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特别是她的日记写作及变向自传写作。随笔性文章的眼光敏锐与批评洞见,是苏珊·桑塔格的重要艺术魅力,本章的写作,也走向了随笔式的批评。 论文没有局限于苏珊·桑塔格的个案研究,而是视其艺术魅力本身具有召唤性的结构,“诺斯替主义”不仅是作为作家占据的某种立场,更是成为在现代性压力下,个体的一种普适的“处境”;而艺术创造,成了反思文明、反思我们自身的一面镜子。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具有了类似宗教的某种启示意义;在对这种启示意义的反思中,我们也可以对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一次重新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