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高校学生救济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10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机构大肆破坏,战区高校被迫内迁。学生们为了完成学业,纷纷随学校迁移至内地或其他安全地带求学。这些大学生与陷在战区的家庭隔断,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困难,亟待政府救济。随着战区的扩大,流亡人数的增多,高校战区贫困生比例不断增加。战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保存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民政府积极行动,将战区高校迁往内地安全地带并将战区失学大学生分发内地高校借读。同时,不断颁布种种救济学生的政策、法令,采取设立先修班、提供贷金、公费、免费等多种救济措施,给予战区贫困大学生学业、生活、医疗等方面之救济,帮助其完成学业。各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也同教育部互相配合,共同为战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帮助。战时国民政府的高校学生救济政策对保存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火种,维持中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因教育经费特别是高等教育经费的缺少,各高校在救济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战时高校学生救济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救济的质量较低。多数学生是在饥饿和营养不良中勉强完成学业的。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抗战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由免费到收费的过程中,学生求学困难加剧,政府和高校为照顾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在规定收费的同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救济学生的法令和规则。第二章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日军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残暴破坏的背景下,“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展开大规模的救济。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国民政府、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种种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对战时高校学生进行救济。救济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分发借读、经济上救济、勤工俭学及举办大学先修班、专修班等。救济内容涉及学业救济、生活救济及医药卫生救济等多个方面。第四章讨论了战时高校学生救济的效果、作用及其不足。战时高校学生救济虽帮助大批学生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救济的质量较低。抗战时期高校里多数学生仍然处于饥饿的边缘,身心遭受双重创伤。
其他文献
文化的非认同性缘起于文化的差异性,指在文化碰撞或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并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厌恶、排斥、抗拒甚至冲突感,其中文化的偏好、非常态及特殊仪式等为直接诱因。人类
Sensor network basically has many intrinsic limitations such as energy consumption, sensor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and sensor processing capability. Tracking
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制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政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借鉴美国制定的电子商务政策的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把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运用于商业企业的信用评估中,其中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简化了传统的案例相似度的运算,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的模型,并叙述了实现企
首先介绍了基于PC的控制系统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现状,然后从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内部结构等方面讨论了一种基于PC的控制系统GCS的实现方案.
In this paper, a two-tier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where nodes are divided into clusters and nodes forward data to base stations through cluster heads is
由于中法之间宗藩体制和殖民体制的对立,维护自身利权的斗争,1883年12月爆发了中法战争。1884年5月两国虽然签订《李福协定》握手言和,但在北圻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未消除,6月便
通过分析以HTML为基础的WEB数据库应用的不足以及基于XML的WEB数据库的特点,提出了基于XML的WEB数据库应用的体系结构、实现方式,对其在图书馆的应用前景也作了简要分析。
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问题,叙述了集成的基本含义、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信息资源集成、技术集成、过程集成、用户集成的各集成层面和集成管理层面之间的相互
“社会调控”(Social Control)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1年发表的论文集《社会调控》中首次提出的。他在1920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作了更进一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