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尽管安徽省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并未完全打破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制约,大气污染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遏制不断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安徽省2018年7月印发了《安徽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宣布将在全省推进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工作,要求空气质量恶化的市上缴生态补偿资金,用于补偿空气质量改善的市。该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安徽省各级政府主动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本研究以安徽省2015年1月-2019年3月的300多万条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分析样本,围绕安徽省空气污染状况与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两方面问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安徽省各大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2)评价了安徽省16市的空气质量现状;3)计算并预测了安徽省2018年第三、四季度和2019年全年的生态补偿资金;4)分析全国省市两级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方案间的关联性和异质性,凝练出适用于安徽省各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方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2015-2017年安徽省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尽管2018年有所好转,但2019年第一季度PM2.5和PM10浓度出现反弹。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下降,O3的天数持续增加,并在2018年超过PM2.5的天数;2)安徽省空气质量呈现出典型的区域性差异,其中皖南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皖北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宿州和淮北的空气质量排名始终位居全省后两名;3)安徽省16市的空气污染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地理位置毗邻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相关性也比较强,其中蚌埠与淮南、宿州和滁州的关联性较大,需要开展区域间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4)由于颗粒物污染存在反弹倾向,本研究预测结果显示,2019年安徽省总的生态补偿资金为负,除芜湖、黄山和马鞍山外,其余各市可能均需缴纳罚金;5)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不同省份的生态补偿政策差异较大,市级生态补偿政策会在省级标准和地域特色之间寻求平衡,往往会在生态补偿资金系数、是否分类考核、一次性奖励等方面进行调整。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有:1)识别了安徽省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2)研究了安徽省16市空气质量的关联性,为该地区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方案;3)评估了安徽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该地区改进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决策依据;4)总结了全国4省19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方案的经验教训,为安徽省各市制定或改进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政策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