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Gd掺杂CeO2(111)表面H2氧化反应及抗积碳机理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替代能源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替代能源技术之一。其阳极是氧化反应发生的场所,同时高度的燃料适应性使得阳极材料面临诸多挑战。目前,镍及其合金因价格低廉、高催化活性而被认为是理想的燃料氧化反应催化剂,并被广泛用作SOFC阳极材料。然而高催化活性所带来的积碳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抗碳的阳极材料成为SOFC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二氧化铈(CeO2)因具有高氧离子导电性一直被认为是很好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同时又因Ce4+与Ce3+之间的转化很容易发生而具有很好的电子导电性,这种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xed Ion-Electronic Conductivity,MIEC)逐渐被用作SOFC阳极并被认为是取代镍的理想材料。而纯CeO2对H2低的催化活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SOFC阳极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通过掺杂两种不同稀土金属杂原子到CeO2(111)表面,设计出了Sm掺杂CeO2(SDC)及Gd掺杂CeO2(GDC)改性模型,并通过声子谱和内聚能的计算验证了掺杂CeO2在实验中合成的可能性。接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及微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上述掺杂模型的氢气氧化性能,并对Gd掺杂CeO2进行抗积碳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首先,研究了Sm掺杂CeO2(111)表面上的H2氧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由于掺杂原子Sm的引入,使CeO2(111)表面空位形成能降低,表面氧原子活性增强。结合微动力学模型分析认为Sm原子与H原子之间的次级键使得H2氧化反应机理为Sm参与的反应路径(Sm-Mediated Pathway,SMP),速率控制步骤为H2的解离过程,同时最高反应能垒从纯CeO2的3.54 e V降低到0.532 e V。此外,以上H2氧化反应活性主要基于调控其电子结构来改变的,该电子结构可由掺杂前后以及双H原子共吸附的态密度和bader电荷来反映。其次,研究了Gd掺杂CeO2(111)表面上的H2氧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H2氧化反应机理为Gd参与的反应路径(Gd-Mediated Pathway,GMP),反应控制步骤依然为H2的解离过程,但最高反应能垒从Sm掺杂CeO2的0.532 e V降低到0.301 e V。同时在300K~1500K温度下对比H2在Sm掺杂CeO2(111)表面氧化反应速率,认为低温下Gd掺杂的CeO2对H2氧化反应有很好的催化效果。此外,对CO在Gd掺杂CeO2(111)表面氧化反应的研究表明,Gd的引入避免了弯曲CO2的生成,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碳酸盐沉积。
其他文献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坨764块沙四上亚段储层属于典型的深水浊积扇辫状水道沉积,石油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是储层整体非均质性强、埋藏深、厚度大、井点少、成岩作用复杂。在沉积、构造作用的控制下,最终导致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是成岩作用,因此论文从成岩作用角度,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分析、包裹体分析、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衍射、碳氧同位素等手段,综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层特征、成岩
神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该地区为潜在的资源勘探区,特别是上古生界太原组,是神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段。本文以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储层为研究目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量的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物性及压汞资料等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神府地区太原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特征研究,完成了储层四性关系
煤储层敏感性评价对于煤层气的开发至关重要。进行敏感性研究可以为煤层的损害机理分析提供依据,以达到预防伤害、优化后续的各类作业措施、设计保护煤层气开发的系统工程技术方案和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与常规砂岩储层不同,煤岩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煤层气开发具有独特的排采特点,现阶段常用常规油气储层的敏感性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煤储层,需要针对煤储层的特性建立适合于煤储层敏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本文借助室内实验,
近年来,世界各地范围内高温高压油气藏勘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温度可达150-250℃,压力为50-150MPa的大型高温高压油气田被发现,深层油气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突破发现与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基于储层电阻率特性的孔隙流体性质识别是储层评价的关键,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孔隙流体性质与地面常温常压条件下的性质差异较大,为提高深层油气储层评价的精度,需定量研究储层条件下的岩石
破坏性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得各国地震学家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抗震减灾的方法和手段。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震预警、地震灾情速报等在抗震减灾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地震预警系统开发与布设成为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地震预警技术的关键是利用P波阶段的有限信息快速确定震源参数,强震动数据凭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宽频带响应、大动态范围的特点,在地震P波监测拾取、预警震级、震中的确定以及震后烈度场快速确
储层岩石裂缝是油气重要的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开展裂缝发育分布规律研究对于油气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作用,裂缝发育期次较多、分布特征复杂,亟需开展裂缝量化预测为井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参考。目前在裂缝量化预测领域已有较多学者进行了探索,但现有的裂缝预测方法仍然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对裂缝发育的多期性考虑较少,裂缝预测地质模型简化程度较高等问题。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车排子西
聚乙烯是世界合成材料中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因其优异性能,国内外对此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其生产、加工和储存等过程中,由于聚乙烯粉尘在管道运输过程中因摩擦、碰撞等原因产生静电火花,极有可能会发生粉尘燃爆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选取聚乙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聚乙烯的最小点火能和最低着火温度,为聚乙烯粉尘的爆炸敏感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主要是
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化石燃料燃烧所引起的严峻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产生了浓厚兴趣。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存储与转化的技术(如电解水,燃料电池)则变得尤为重要。降低电解水和燃料电池中化学反应动力学所需要能量的有效方法是使用高性能催化剂。金属有机框架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新型晶态多孔有序材料,由于具有超高的孔隙率、较大的比表面积
锂二氧化碳电池不仅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电源,还是一种高效的、环境友好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装置。锂二氧化碳电池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还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碳元素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导热性、较高的比表面积、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锂二氧化碳电池性能受到阴极催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独特的共轭π电子结构以及分子结构的易功能化修饰和可溶剂化处理等优良特性,使其成为光电催化和电化学活性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由于其分子的核心结构与某些天然酶(叶绿素、血红素)相似,使得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具备良好的催化活性,是一种很好的仿酶模型化合物的候选体。本论文以卟啉和酞菁为电化学活性单元,针对电化学传感中,存在着对探针分子选择识别性不足的问题,选取超分子主客体识别中具有分子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