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父母肥胖及非肥胖的家庭中儿童的出生情况、饮食行为、体力活动、睡眠情况及母亲喂养行为,探讨儿童肥胖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中心城区1岁的儿童,将符合研究条件并同意参与课题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共同设计及修订的问卷(儿童基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量表、母亲喂养行为量表等)进行调查并测量儿童及其父母的体格指标,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描述性分析:①共调查105名1岁儿童,其中男童占60.95%,女童占39.05%,男女性别比为1.56:1;②男童身长、体重和头围及BMI值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3%、15.24%;④女童吃饭速度慢饮食行为维度得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单因素分析: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①父母肥胖家庭的儿童身长、体重、BMI高于父母非肥胖家庭的儿童(P<0.01);②父母肥胖家庭中电视数目为2台及以上者多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1);③父母肥胖家庭儿童的辅食添加时间(4.32±1.13月)早于父母非肥胖家庭的儿童(4.84±1.35月)(P<0.05);④父母肥胖家庭儿童对饱足感的反应维度得分低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 2)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①父母肥胖家庭中儿童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②父母肥胖家庭儿童的低出生体重和高出生体重比例、剖宫产比例高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③父母肥胖家庭儿童生病次数、住过院、患过腹泻、患过肺炎的比例少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④父母肥胖家庭儿童会爬、会走的比例低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⑤父母肥胖家庭儿童入睡前需要喂哺、有哭闹的比例高于父母非肥胖家庭,有夜醒、入睡需要时间少于父母非肥胖家庭(P>0.05)。 (3)相关性分析:对母亲喂养行为量表和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喂养行为中的情绪性喂养与饮食行为中的情绪性少食、总是喝东西呈现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父母肥胖家庭中存在的儿童肥胖相关因素除父母肥胖外,还有吃饭速度快、低出生体重、高出生体重、剖宫产等,应通过加强孕产期营养保健、科学育儿健康教育、动态生长发育监测等措施避免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生,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