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晚清漕运方式的变化(即由河运转为海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为1826年至1904年。清末,政府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漕运,漕运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有关漕运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课题,但研究视野大多集中于河运、制度、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并且多以传统历史学的角度切入。而清代漕粮的运输方式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趋势,逐渐由河运向海运转变。江浙漕运方式的这种变化与当时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相互影响。漕运虽然几乎都由政府主导,但在后期的海运时期显现出了经济因素。文章首先概述了漕粮河运的历史,并重点描述了晚清时期江浙漕粮流通方式的演变。在前人对漕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这一时期江浙两省地区漕运方式变化的研究,以期对晚清漕运方式的变迁有一个总体得把握。文章的第二部分则运用经济学的流通政策理论细致分析这一时期的江浙漕运。依据流通政策理论,分别从流通安全政策、流通竞争政策、流通布局政策、流通技术政策以及投融资政策五个方面揭示漕运方式变化中的经济表现形式,全面理解漕粮运输的性质,初步认知晚清漕运中的市场因素。文章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流通政策变化中的成本权重。根据漕运、海运的运输成本差异等因素,构建晚清漕粮运输方式模型,统计1826年至1904年间的漕粮运输数据,分析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情况,探讨这种政策的变化是否具有进步意义。最后对漕粮流通政策进行总体评价。评价流通政策变动的作用及影响,注重晚清漕粮运输中经济效应的体现。探讨这种经济效应的出现与政府的流通政策的关联性有多大,经济效应如何影响清政府制定相关漕粮流通政策。同时从经济学流通政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江浙地区漕粮流通中经济因素的情况,也可以启发当今注重经济效应和建设市场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