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中实现教师的主体性或能动性,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却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从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等变革主体的角色期待转向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能够为我们重新提供一种看待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视角或思路。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身份认同及其认同危机也就成为改革中亟需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本文正是在对教师角色论批判的基础上,力图将“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有机统一起来,促使教师成为自觉、能动的变革行动者,在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实现积极真实的教师自我。
本文在课程改革的脉络体系下,以教师作为一个“人”、成为自觉的变革行动者为基点展开论述。在深入剖析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基本表现、实质和根源之后,从教师自我与制度、他者和自身之间互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在结构论、关系论和本体论三个层面上来探讨教师身份认同的合理塑造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则以不同的形态(意识形态性自我、关系性自我和道德性自我)嵌入于身份认同的构建之中,而且始终是一种动态转化性的自我。根据这样的研究逻辑,构成了本文的基本内容:
在导论中指出了教师身份认同已经成为制约教师在改革中能否“成为主体”、“成为自己”的根本问题。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生长点和着力点。此外还介绍了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主要考察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身份认同危机问题。教师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之间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改革中教师自我的适应性改变,容易导致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与意义感的丧失,引起身份认同危机的发生。本章剖析了课程改革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基本表现,并阐释了认同危机的实质所在,进而从教师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作为教师专业自我的“执行者”与“阐释者”两种内在张力的角度对认同危机的产生根源作了深度归因。
第二章是从结构论的层面分析教师身份认同。制度因素是嵌入于每个教师的观念、行动和身体之中的,而教师自我也具有成为变革行动者的可能性,这是在制度视角下思考教师身份认同的一个认知前提。为此,在制度与个体能动行为之间互动的框架中,本章按照宏观与微观、外在与内在的制度划分,分别对国家教育政策、学校习俗和教师教学习性三种不同的制度形式如何作用于教师自我进行了深刻地透视。
第三章是从关系论的层面分析教师身份认同。教师自我与他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他者取向中的教师身份认同也就成为教师认识自我与塑造自我的立足之处。为了从他者的视角深入地讨论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本章选取了教师面子、信任和专业学习共同体等论题展开分析。这些论题在表面上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他者本身却在显性与隐性、个体与集体的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促使教师自己既成为“为我的存在”,又成为“为他的存在”。
第四章是从本体论的层面分析教师身份认同。作为“人”的教师一直都是本文特别强调的价值基础,从教师自我本身出发来思考身份认同的合理塑造问题亦是一个关键所在。由于教师对生活本身的优先考量、以及自我理解和批判反思的意识觉醒,本章则从教师的生活世界、自我叙事和反思性选择等方面深入地阐释了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问题,而且指出自我的“道德意义”将成为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走向。
最后在结语中特别强调,从教师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来思考教师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教师自我不仅要适应性地生存,更要超越性地、智慧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