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存活者50%-7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卒中患者因脑神经解剖及功能受损而导致躯体功能的障碍极易伴发抑郁状态,称“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发生的以郁郁寡欢、思维活动能力降低、机体活动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常使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淡漠,少言,对一切外在事物失去兴趣,不愿与外界接触,严重者可发生自闭,最终导致自残、自杀,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不利于神经缺损功能康复,也增加了躯体治疗的复杂性、住院周期及死亡率。因其临床表现类似于抑郁症,故传统意义上对本病的治疗多以西药中的抗抑郁类药物为主,虽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肯定,但治疗方法单一,且此类药物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差,这一系列问题局限了其最大治疗效果的发挥。本人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跟随张运克教授学习期间,观察张老师使用疏肝理气方类方药配合抗抑郁类药物治疗卒中后抑郁在抑郁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显著,通过对导师经验总结自拟疏肝解郁方,本课题遂以此临床观察的形式评价自拟疏肝理气方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获益情况,对其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并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开拓新思路,提供新办法。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自拟疏肝理气方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获益情况,对PSD中医病因病机进行剖析,为中医药治疗PSD奠定临床基础。方法:本课题共选取2014年3月—2014年12月期间前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脑病科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为抑郁。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氟西汀(百忧解,英国礼来)20mg,每日晨起口服,日一次;治疗组在治疗组用药基础在加服自拟疏肝理气方辩证治疗(陈皮12g柴胡9g川芎6g枳壳6g青皮15g赤芍12g丹参10g香附6g郁金9g石菖蒲10g炙甘草3g,兼气虚者加党参12g黄芪20g,气郁化火加丹皮12g栀子9g,痰多者加用厚朴、法半夏各9g,兼血瘀者加桃仁9g红花6g,心神不宁失眠者加夜交藤15g,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萸肉12g,心阴亏虚者加熟地黄12g麦冬12g当归12g酸枣仁9g远志9g,心脾两虚者加党参12g茯苓12g白术9g黄芪15g水煎服,每次剂量200ml,日两次)。所有入组的样本患者均于入院时及治疗后的第2、4、8周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动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记录每项评分结果,方便对此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神经缺损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评价。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各类不良反应,并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第8周进行三大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对该方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别中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主要合并症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个人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来自同一样本,提示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的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神经缺损功能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并记录分数。首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同组不同治疗时期比较,治疗后的第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第2周比较、治疗后第8周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hamd与nihss分值均为降低,adl分值则为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并且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hamd分数差异评定该方改善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经对比研究发现两组之间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的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面作用相当。以hamd减分率(显效,减分率≥60%;有效,减分率介于30%-60%之间;无效,减分率≤30%)来统计有效例数,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高于对照组的77%,两者有效率经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再次通过nihss评分及adl评分前后差异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与日常生活动动能力提高方面疗效,中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第4、8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4、8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较之对照组在患者缺损神经功能修复及远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明显,提示在卒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疏肝解郁方能更好的针对临床特征对症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该方法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结论:使用自拟疏肝理气方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确切,暂未发现不良反应、该方法安全可行,且在促进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康复及远期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