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知识概念的提出,以及内隐记忆研究发展,使得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不得不对当代的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及研究方向做出新的审视。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及理论,并创立了内隐学习的核心研究方法——人工语法范式。 Reber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规则的过程,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受意识控制的和需要注意资源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近40年来,内隐学习研究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人们对内隐学习的特征、心理机制、应用等的研究不断深入。内隐学习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内隐性,即内隐学习对于信息加工的自动性或无意识性,这是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二是高效性,即内隐学习在信息传递或知识获取时的强有力性,首先表现在内隐学习不受或较少受心理异常和脑损伤的影响;其次是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比外显知识保持的时间更长。三是高密性,内隐学习的信息加工或信息贮存的容量远远大于外显学习。研究表明,除了这三个显著特征之外,内隐学习还具有抗干扰性、材料敏感性、优势效应等特征。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人机界面设计、社会行为学习等诸多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数学概念及规律所具有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几乎所有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对有目的、有意识的数学概念及规律的形成和掌握的外显学习进行探讨。事实上,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内隐学习。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数学函数概念的学习存在内隐学习效应。但人们普遍认为,对数学规则的学习不存在内隐学习效应。本研究就是针对这一认识上的不足展开的。 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选择以难度适当、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简单数学映射规则为学习材料,结合瑞文标准测试,对小学生数学映射规则的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 1、小学生对简单数学映射规则存在内隐学习,且内隐学习自动发生,优势效应明显; 2、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可以通过指导语进行有效分离; 3、小学生对简单数学映射规则的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