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压强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跟痛症疗效上的差异,探讨压强对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跟痛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5例。四组均采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各组压强分别设定为A组(2.5bar)、B组(3.0bar)、C组(3.5bar)、D组(4.0bar),治疗模式为2000震/次、频率10Hz,能流密度(energy flux density,EFD)为0.38mJ/mm2,治疗探头为15mm,治疗疗程为1次/周,共治疗3次。治疗期间不予药物或其他物理治疗。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Roles和Maudsley(Roles and Maudsley score,RM)评分评估每组治疗前(T0)、首次治疗后即时(T1)、末次治疗后1周(T2)、4周(T3)、12周(T4)、24周(T5)的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如皮肤淤斑、局部肿胀、血肿等。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后24周(T5)对有症状的跟骨骨刺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三维重建,比较其影像学改变(包括:骨刺外形,骨刺角度,骨刺长度变化)。结果1. NRS疼痛评分:A、B、C、D四组NRS疼痛评分呈先下降后稍微升高再下降趋势,均于T1时下降至最低,后均稍微升高至T4时又下降,T0与T1~T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各时点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oles和Maudsley (Roles and Maudsley score,RM)评分:A、B、C、D组功能评分呈先下降后稍微升高再下降趋势,均于T1时下降至最低,后均稍微升高至T2时又下降,T0与T1~T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各时点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C组经冲击波治疗后出现局部肿胀1例,D组治疗后出现局部淤斑1例及肿胀2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四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跟骨骨刺的外形、角度和长度在影像学上无明显改变。结论1、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跟痛症治疗有效;2、相同能量不同压强的冲击波对跟痛症治疗效果无影响;3、气压弹道式冲击波不会导致跟骨骨刺产生明显的影像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