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肾司二便”理论运用补肾法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评价补肾法对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为“肾司二便”理论提供临床实践支持。方法:1.研究一文献研究,人工检索三大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中国知网),以“便秘”、“中医”、“中药”等为检索词,收集近5年治疗便秘的相关方剂,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便秘用药潜在的规律特点。2.研究二临床研究,选取120例以气阴两虚为主要表现的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黄芪汤+增液汤治疗基础上加用制首乌20克、肉苁蓉30克、桑葚30克(药性一阴一阳一平,寓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对照组不加补肾药物。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2月、3个月后随访、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符合条件的便秘方剂99个,时间跨度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本研究中药共151味,总用药次数940次,治疗便秘用药较多的为补气药(22.16%)、理气药(15.54%)、补血药(12.70%)、泻下药(11.08%);从单味药来看,使用频率依次为白术(58)、当归(53)、麻子仁(44)、甘草(43)、黄芪(40)、枳实(36)、肉苁蓉(33)、生地(33)、厚朴(25)、杏仁(24)。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临床症候总评分,治疗1月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Bristol大便性状评分,治疗1月后,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2月后,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周自发平均排便比较,治疗1月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2月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3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治疗便秘用药较多的为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泻下药;单味药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白术、当归、麻子仁、甘草、黄芪、枳实、肉苁蓉、生地、厚朴、杏仁。反推临床,便秘多见虚秘。2.补肾法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中医症状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改善周平均自发排便次数,降低复发率,这可能与虚之本在肾有关。3.“肾司二便”理论可能在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