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四川安岳辰州话语法作为研究对象,辰州话是明末清初湖南辰州府移民入川形成的湘方言岛。文中主要采用描写和分析、共时比较和历时探源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接触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等相关理论,在全面、系统考察辰州话各类语法现象的基础上,与毗邻官话、湘语迁出点作共时比较,揭示出辰州话的语法特征、源流、接触演变方式和特点。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安岳县石板场的人文地理沿革和方言概貌,以及四川境内湘语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体例和语料来源等作了说明。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讨论辰州话“头”尾、“儿”尾和儿化的构词特点及用法,并分析考察了表示小称的“”的来源,指出辰州话的“头”尾和“儿”尾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特征,但儿化的产生是受西南官话影响所致。第三章主要考察辰州话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语法特征及用法,重点探讨比较有特色的代词,如地点指示代词“这段、那段”和疑问代词“何个、么个”的用法,指性状、行为、方式和程度的指示代词“这么条,那么条”、疑问代词“若么条”的来源和分布。通过共时比较发现,辰州话的代词系统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但因方言接触的影响而产生了代词形式的替代、融合和叠置现象。第四章主要对辰州话否定词“不”“冇/冇有”“冇得”和“莫”的语法意义及用法作了细致深入的考察,并从语音形式和句法结构两方面与原居地辰溪、溆浦方言作了共时比较。从比较结果看,辰州话的否定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第五章主要考察辰州话结构助词“哩”“得”的用法及来源。其中,辰州话的结构助词“得”来自原居地湘语,“得”由动词“获得义”虚化而来;而“哩”代替了原居地“的”“咯”,这是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的结果。第六章对辰州话的体貌范畴作了分类考察,在全面描写各类体貌范畴的语义及用法的基础上,着重对实现体标记“咖”“咖了”“了”“起”的分布和使用范围及“咖”的来源、持续体“倒”和“起”等作了较深入地考察和比较。总体上,辰州话的体貌系统部分保留了原居地的分布形式,但在句法功能上更接近西南官话。第七章对辰州话的句式及结构作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处置标记“跟”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处置式的类型和特点;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过程和多功能分布以及被动句式的类型和特点;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的句法分布和特点;否定词“不”“冇”“冇有”和“冇得”构成的两大反复问句类型“VP冇/不VP”和“VP冇/冇有/冇得”的基本用法;能性述补结构“得V”等几种常见句式。从考察结果看,辰州话自身演变了新的富有特征的多功能句法标记,但在句式与结构上已基本和西南官话趋同。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辰州话在与西南官话的接触演变中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其中代词系统、否定词和体貌助词较好地保留了原居地的基本特征,词缀、结构助词和句式结构等则基本与西南官话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