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恢复是改善退化红壤丘陵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地下生态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土壤团聚体组成、养分含量、有机碳稳定性及其内在的关联性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养分以及碳稳定性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江西丘陵红壤两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养分以及碳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植被恢复模式>5mm团聚体百分比含量最高,1-2mm团聚体最低;马尾松林>5mm和2-5mm团聚体百分比含量低于枫香林。可见,枫香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高于马尾松。(2)马尾松林和枫香林6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上均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表层>中下层,马尾松林<枫香林。可见,枫香林改善土壤质量的效果优于马尾松林。(3)马尾松和枫香林土壤团聚体碳矿化量均为表层>中层>下层,下坡>中上坡,1-2mm和<0.25mm团聚体高于其它粒级,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慢-快-慢的趋势。综上所述,枫香林在改善土壤质量以及碳截留能力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林,这可能是由于马尾林和枫香林地地上生物量、凋落物质量、根系性状等差异造成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环己酮、硝酸根离子和氢气为原料,通过改变催化剂、调控反应条件,一锅法合成了环己酮肟和己内酰胺。   结果表明,以 Pd 为加氢催化剂时,硝酸根离子加氢合成羟胺
陆地生态系统的CO2与水热通量研究,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它对认识生态系统变化规律,预测全球区域性的气候变化趋势,评价生态系统的碳、水固定具有重要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