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注册的慈善组织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演绎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了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从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实践、慈善组织运行过程、慈善服务内涵与特点、慈善服务质量内涵与慈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内涵等出发,得出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须从利益相关者、质量特性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了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为:立足中国实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坚持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系统发展及慈善服务质量的内在规律,重视结果,关注能力与过程,将其基础、能力、过程、结果与保障等质量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科学性、适用性、规范性较高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满足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以评促建、规范慈善组织运作、提供绩效导向、提供整合方法、凝聚社会共识等。在制定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标准时,应遵循科学与客观原则、系统性与内容完整原则、慈善组织内部可控原则、适度与适用原则、信息易得与简便实用原则、前瞻性与柔性原则等。遵循相关理论及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目的与原则,本论文先是分析确定了与慈善组织相关的利益者,并研究了他们对慈善组织项目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而,结合慈善服务质量功能展开及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将慈善组织服务质量内容划分为领导与组织文化、服务基础与能力、服务运作过程、服务结果及影响、服务质量保障等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具有相应的二级内容因子。为验证初始模型的科学性,以便对初始模型进行相应的完善,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取内部一致性来衡量的问卷的信度,结果表明问卷的整体信度较高(.927),而对各类别质量因子的信度分析中,17、21题项严重影响相应类别质量因子的信度,结合题项分析,决定将17、21题删除。删除后,各类质量因子的信度达到相关要求,问卷的整体信度也提高到.944,信度更高。此后,利用专家判别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作了分析,发现其符合要求。进而,对其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发现除“领导与组织文化”的结构较为理想外,其余四类均出现了一定问题,说明初始模型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保留“领导与组织文化”结构,对其余四类质量因子逐一进行因子分析,并组织小组讨论。经过多次分析,求得最佳的归类。最后,将初始模型中的五个类别,增加为八个,即领导与组织文化、社会动员及资源筹集能力、沟通服务、慈善活动过程及信息公开、慈善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慈善活动合法及遵守承诺、慈善服务的社会影响、服务保障。调整后的结构无论在模型的整体信度、效度,还是各类质量因子的信度、效度方面均达到相应要求。至此,正式确定了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模型。 本文以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模型为基础,确定了8个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其中“领导与组织文化”属于慈善组织服务质量的前提、“社会动员及资源筹集能力”是能力类指标,“沟通服务”、“慈善活动过程及程序公开”属于过程类指标,“服务保障”属于保障类指标,剩余三类属于结果类指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其中结果类指标权重高达0.495,近50%,其次是过程类指标(0.230),再次是能力类(0.096)。权重分析表明结果符合设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效果较好。进一步,根据指标的个数,对整个服务质量评估体系采取千分值赋分方法,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的分值,并作了相应的简化处理。为了更加规范的表达我国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标准,本论文又将评估指标分为限制类、发展类指标。限制类指标多与法律、法规、信息公开等相关联,类似于强制性标准;发展类是允许出现浮动的指标,多与慈善组织的能力、设施相关,起到引导作用,类似于指导性标准。进一步,本论文提出了一个包含指标名称、分值、指标内容、测定方法、信息来源的慈善组织服务质量评估标准规范表达框架,并对其中的四大类指标进行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