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黄是中国社会史、宗教史和家训史研究高度关注的人物,其著作《了凡四训》影响至今、蜚声海内外。《了凡四训》虽然是一部家训,但是其劝善之意已经超出了“小我之家”,更怀有佛家的“普度众生”精神。这部家训主体部分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通篇都在说明人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践行。《了凡四训》主要围绕改过行善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做了较为透彻的阐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观,强调命运是可以“立、破、改”的,道德修养既是手段也是追求的结果;其次,改过之举,从来不晚,倡导从“耻”、“畏”、“勇”的态度上升到“事”、“理”、“心”的境界;再次,积善方可得福,提出为善十纲,教人如何多行善举;最后,德要普众,以自我之德普及大众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才是道德教化的最高精义。通过挖掘《了凡四训》所展现思想的历史渊源,发现其批判继承了儒佛道三家的主体理论:第一,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袁黄将孟子及其“《诗》《书》所称,的为明训”的道理运用于人生实践当中,厘清了得与失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自我发展理论,认识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道德修养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第二,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袁黄本身就信奉护持佛教,与多位佛家僧人往来甚密,过着佛化生活,他笃信“即心即佛”、“因果报应”的佛教观念,并在《了凡四训》中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义理和修行方法,试图借助家族善恶报应之理来告诫世人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三,道家修身养性方法。在修道之初袁黄舍弃了道教中的宿命论,并没有舍弃道教本身,而是融汇神仙丹道和金丹道作为其著作《祈嗣真诠》的内容,显示了其家传医学与神仙金丹道之间的互鉴交融关系。由此彰显了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和经世致用等道德传承规律。《了凡四训》不仅是明朝当世巨著,而且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袁氏后人开枝散叶,但是仍然秉持家族遗训,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家教方式严格恪守家训准则,实现对其家学思想的传承。同时,《了凡四训》对陈龙正、周汝登、曾国藩、印光法师、鲁迅和毛泽东等许多后世名人亦产生广泛影响。《了凡四训》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道德训诫著作的典范,它弘扬奋进向上的立命观、改过观、积善观和谦德观,以及简单易行、不分阶层的践行方法,是上到党员干部,下到普通大众,都能做到的道德实践方式。由此彰显了简明易行、代际传承和跨文化传播等道德教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