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超声剪切波弹性测量技术,分析卒中后腓肠肌硬度变化的特点,探索该技术在定量评估卒中偏瘫肢体肌肉变化方面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2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20例为参照组,所选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单侧肢体偏瘫患者,详细记录卒中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病程),并评估卒中组患者的改良巴氏指数、临床痉挛指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使用GE牌LOGIQ E9型实时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分别测量卒中组患侧与健侧、以及对照组腓肠肌内侧头在踝关节最大跖屈位、休息位、最大背屈位的杨氏模量平均值。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跖屈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9.57±4.64kPa,健侧7.68±2.75kPa;对照组8.05±2.68kPa。
2.休息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20.07±6.48kPa,健侧15.09±5.63kPa;对照组15.35±5.93kPa。
3.背屈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119.86±28.08kPa.健侧69.24±14.68kPa;对照组70.23±15.12kPa。
4.随着腓肠肌被动张力的增加,各组腓肠肌内侧头杨氏模量值逐渐升高,且在偏瘫侧变化更大(P<0.05)。
5.卒中组腓肠肌杨氏模量在休息位和最大背屈位均大于健侧和对照组(P<0.05)。
6.跖屈位杨氏模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侧和健康对照组各体位杨氏模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患侧跖屈位杨氏模量与病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呈强相关(P<0.05);与临床痉挛指数量表的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6,呈中等相关(P<0.05)。
结论:
1.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能定量反映腓肠肌的硬度:腓肠肌的硬度随被动张力的增加而升高。
2.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的硬度发生改变:
①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硬度与病程相关;
②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硬度与痉挛状态呈正相关。
通过超声剪切波弹性测量技术,分析卒中后腓肠肌硬度变化的特点,探索该技术在定量评估卒中偏瘫肢体肌肉变化方面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20例,以及健康志愿者20例为参照组,所选脑卒中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单侧肢体偏瘫患者,详细记录卒中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病程),并评估卒中组患者的改良巴氏指数、临床痉挛指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使用GE牌LOGIQ E9型实时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分别测量卒中组患侧与健侧、以及对照组腓肠肌内侧头在踝关节最大跖屈位、休息位、最大背屈位的杨氏模量平均值。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跖屈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9.57±4.64kPa,健侧7.68±2.75kPa;对照组8.05±2.68kPa。
2.休息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20.07±6.48kPa,健侧15.09±5.63kPa;对照组15.35±5.93kPa。
3.背屈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卒中组患侧119.86±28.08kPa.健侧69.24±14.68kPa;对照组70.23±15.12kPa。
4.随着腓肠肌被动张力的增加,各组腓肠肌内侧头杨氏模量值逐渐升高,且在偏瘫侧变化更大(P<0.05)。
5.卒中组腓肠肌杨氏模量在休息位和最大背屈位均大于健侧和对照组(P<0.05)。
6.跖屈位杨氏模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侧和健康对照组各体位杨氏模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患侧跖屈位杨氏模量与病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呈强相关(P<0.05);与临床痉挛指数量表的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6,呈中等相关(P<0.05)。
结论:
1.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能定量反映腓肠肌的硬度:腓肠肌的硬度随被动张力的增加而升高。
2.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的硬度发生改变:
①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硬度与病程相关;
②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腓肠肌硬度与痉挛状态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