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辐式索膜结构损伤情况下的动力性能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辐式索膜结构具有质量轻、受力合理、跨越跨度大等优点。该结构由内环索、径向索(脊索、谷索)和压环等构件组成,索系预应力水平及应力分布对整个结构的刚度和受力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施工偏差、荷载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拉索应力分布不均匀、预应力松弛、连接节点锈蚀等损伤,从而导致结构的受力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在地震、飓风等偶然荷载作用下产生潜在的破坏危险。因此,对该类结构开展损伤情况下的动力性能研究十分必要。论文以世纪莲体育中心为背景,通过定性模型试验测试、有限元模拟分析等手段,对轮辐式索膜结构损伤情况下的风致振动、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风洞试验测试基础上,根据逆傅立叶变换技术和频率双索引概念,在谐波合成法的基础上,借助Matlab程序,构造本结构120个节点的脉动风速时程,通过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将构造的脉动风速时程施加于结构模型上,分析索松弛损伤情况下结构的风致振动情况。得到了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损伤情况下结构的敏感风向角(63°和135°风向角);得到了结构整体动力放大系数的分布规律,认为由风洞试验确定的压力分布系数和风振系数宜乘以结构损伤动力调整系数(取值为1.1),以防止索系预应力松弛或分布不均匀带来的结构动力效应放大,同时给出了结构损伤情况下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公式。(2)在以上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析了轮辐式索膜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损伤情况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该结构自振频率较低,频谱集中,频率跳跃现象不明显,结构动力特性复杂,且结构模态质量参与系数与考虑的振型阶数有关;为保证各方向的模态质量参与系数达到90%以上,建议反应谱分析时,其振型取到140阶以上;不同类型地震波作用下本结构的地震反应差别不大,地震分析时可考虑只采用一种地震波进行,但不同方向及多维组合作用对结构的危害主次不明显,应受到同样的关注;索松弛情况下,设计地震作用的内力和位移反应均有可能大于本地区设计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反应,结构设计时应分别进行整体结构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3)按1:60的缩尺比例制作定性模型,进行静力性能试验和数值分析,得到了结构损伤情况下的力学反应和响应规律。分析表明:索松弛对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屈服荷载影响较小,但对结构的极限荷载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大;压环、腹杆等的刚度对结构的极限荷载和耗能能力影响较大,通过拟静力分析,得到了此类结构上压环、腹杆、下压环、柱之间的合理刚度比:1:1.2:1.3:4.8。(4)对定性模型进行动力损伤测试,并对原型结构进行抗倒塌数值分析,研究了局部索破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动力测试设备无法精确灵敏地捕捉结构密集的频率,通过动力特性测试来监测本结构损伤、判断结构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非常困难;轮辐式索膜结构主要构件的重要性由小到大依次为悬挂索、腹杆、下压环、上压环、墩柱、分叉索、脊索、谷索、内环索;重要构件断裂造成的破坏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一根谷索断裂、一根脊索断裂、两根相邻谷索断裂、两根相邻脊索断裂、墩柱断裂、两根相邻索断裂、三根相邻索断裂、内环索断裂;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连续倒塌能力,重要杆件裂后,能将其承担的荷载迅速传递给相邻构件,从而较好地将坍塌部分限制在有限的区域内;通过采用双索体系、分区域设计和多柱式墩可提高该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其他文献
唐诗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还远播海外,尤其是在日本的历史上对其政治、文学影响巨大,即使现今仍然存在于日本的教育、生活之中。由于
现在的高端汽车市场上汽车驾驶辅助摄像系统是一大亮点,研究工作致力于提供一个软件算法来实现驾驶辅助系统中实时交通标志检测和识别的功能。算法的每一步设计都尽量不影响
混凝土结构是各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暴露于海洋和公路除冰盐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大多由于氯盐引发的钢筋锈蚀而发生性能退化甚至过早破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退化在施工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金融的创新,P2P网络借贷以便捷、高效的优势成为一个金融领域的热点。但P2P网贷在野蛮生长与发展迅猛发展的同时,平台跑路不断、问题频出的不良情况。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针对与线性分组码级联的矩阵交织器,提出了一种矩阵交织参数盲估计方法.首先构造数据矩阵,确定交织深度的整数倍;再进行一维假设确定交织偏差;最后对交织深度和交织宽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