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性的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围绕着“稀缺”与“有效”这两个中心词展开的: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解决如何组织生产问题,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与劳务,效率优于其它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是一个历史现象,同时又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无论是从经济史的纵向考察,还是从世界各国横向的审视,产业集群都不是偶然的或个别的。在企业、市场和中间性组织三分法中,产业集群属于一种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的效率优势源于产业集群成员合作产生的收益——集群剩余。在通常情况下,集群剩余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外部环境变化(如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影响,其实现需要通过集群成员的集体行动(合作)来实现。产业集群的地域邻近、社会根植性、社会资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禀赋(内部条件)在一定状况下可以对集群成员产生合作的激励,但这些禀赋的激励作用有其局限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会转而成为阻碍合作的因素,产业集群这种制度安排就无法“自我实施”。这样,外部环境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如果没有适宜的激励机制,集群剩余的公共品性质及外部性的特性将导致集群剩余不能完全实现,甚至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集体行动”走入困境,如果集群剩余无法实现,则集群会走向衰落。
本文根据以上的思路,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假定——经济人假定出发,对产业集群的兴衰机理进行剖析,构建产业集群兴衰模型。认为虽然产业集群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偶然性,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需要选择性激励体系的支持,主要形式是政府产业集群政策的支持。一般认为公共物品尤其是纯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由于政府角色的特殊性,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集群政策一般包括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普惠政策目标在于改善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受益对象是全部集群成员;特惠政策为选择性激励措施,对象具有针对性,目的在于促进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使集群剩余尽可能充分地实现。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在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夸大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应立足于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回顾,对产业集群定义及分类进行了归纳,介绍了中外产业集群发展概况。然后就产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产业集群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外部环境变化如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对产业集群发展带来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构建产业集群选择性激励体系的建议并对本文进行总结。本论文大体按这几部分内容逐一展开讨论与分析。
由于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大量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对产业集群兴衰机理的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