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荣格及弗莱的原型理论,对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说中的意象、事件及叙事结构等对西方经典文学原型的移用。《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在1952年一经发表便引起美国文学评论界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扬。小说通过丰富的原型移用充分地探索了人类共有的对于生存的困惑以及生-死-永生的母题。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天赋》一文中提到了文学创作的历史性与审美性。拉尔夫·埃里森正是处在西方经典文学的伟大传统中才写就了震撼美国文坛的《看不见的人》。他的这部作品在历史性与审美性上互相促进,利用对原型意象与事件的创造性改写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共鸣。目前从原型批评角度研究《看不见的人》的论文还少之又少。本文希望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原型移用来破译其深层结构,理解其文学人类学意义;同时揭示作者如何以娴熟的对经典文学原型的掌握来巧妙架构作品,赋予其很高的研读价值并获得读者的广泛共鸣。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拉尔夫·埃里森的文学生涯以及其小说的社会反响、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研究了《看不见的人》对文学经典原型意象的移用;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中事件以及叙事结构的原型;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意义及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其他可行的研究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