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一部集释义、析形、注音的综合性字典。一经问世,就被世人奉为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这部巨作经过千七百年来的传抄刊刻,其中不免存在着许多讹误和不足,有待于后人去充实订正。乾嘉时期,“说文学”的兴盛,推动了研究者封《说文》的研究更加系统化。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花费三十年之久完成了《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被阮元赞为“文字之指归,肄经之津筏”。这部书创见尤多,成为后人阅读《说文》的必备参阅之书。 本文以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说文》为依托,综考小徐本以及其他经典文献、字典等,将其与《段注》第六篇进行比对,除去段氏对一些虚词的无实际意义的改动,一共辑录了199条异处作为本文“今正”的研究对象。从其今正的类型分为“正而有注”、“正而未注”、“注中含正”、“连篆读”四类,而“连篆读”是此前历届学生“今正”研究中未涉及的类型,本文将对此仔细探析。从内容来看前三类又可以分为“正正篆”、“正字义”、“正音读”、“正重文”、“正引文”五类,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条考辨,考证不足或疑惑之处以“存疑”论之。本文运用对校、他校、理校、本校等校勘学方法,参考大量的古籍资料,力求考释客观、准确。本文最后一章节结合实例简要评价了《段注》第六篇的得失,然而瑕不掩瑜,段氏的成就是主要的。目前,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逐条考订《说文解字注》“今正”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对一些错误的评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封其更正,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挖掘出段玉裁的语言观、文字观、段氏形音义互求的方法,校勘学理论仍然响着我们正确理解《说文》,还许书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