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中国的第一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但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逐渐增强。对韩国而言,国民经济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也逐年增加。笔者以韩国为目标市场,运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关于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别研究韩国初级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进口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过程、进口贸易政策的成因与绩效,进而分析韩国政府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农产品对韩国的出口,而且可以拓展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合作领域,还可以为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中韩两国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笔者在静态描述、动态演进以及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农产品处于相对比较劣势和贸易逆差的现实情况,但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农业制成品,其专业化程度都在不断增加,且韩国农产品存在进口贸易模式的背离倾向,初级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相对净出口能力均低于其对应的实际比较优势水平,进一步表明韩国政府对农产品进口采取的贸易政策可能非但不具有限制,反而有鼓励的倾向。与此同时,在长期,韩国政府对初级农产品进口的政策干预程度对初级农产品的实际比较优势有显著的负效应,即无论韩国在专业化生产初级农产品具有比较劣势还是比较优势,随着政府逐渐加强对初级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的干预,初级农产品的比较劣势会逐渐降低且政府对初级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的干预对其相对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较大。与初级农产品不同的是,韩国农业制成品的实际比较优势对进口贸易政策干预程度在短期和长期均有显著的负效应,即当政府对农业制成品采取促进进口的政策时,随着农业制成品的实际比较优势增加,政府对农业制成品采取的鼓励措施会越来越强;当政府对农业制成品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时,随着韩国农业制成品的实际比较优势增加时,政府对农业制成品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会越来越弱。结合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可以进一步得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启示,笔者认为中国可以从农业经济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韩贸易协商与协调机制、农产品营销网络及质量保证监督体系五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制定出恰当的合作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农产品对韩国的出口,最终达到双方互利互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