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发生在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并与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近年来,U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泄浊解毒方是我们根据“浊毒”理论及溃疡性结肠炎病机,通过临床实践,选出的有效经验方。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该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IL-6的影响,并与柳氮磺胺吡啶进行疗效对比,探究其治疗UC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用现代医学解释泄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
方法:本研究取45只体重220-250g,雄性,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空白组(BK),其余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3天后,随机处死5只造模大鼠,检查其结肠标本确认有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病理变化。造模成功后,将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K)、柳氮磺胺吡啶组(SK)、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LK)、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HK),每组8只。BK正常喂养、MK组用生理盐水灌胃,SK、LK、HK组分别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液0.3g/kg、泄浊解毒方10.0g/kg、泄浊解毒方20.0g/kg每日灌胃,连续治疗14天,观察其疗效。实验从2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观察泄浊解毒方对UC大鼠一般状况及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观察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IL-6含量影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
结果:
一般状况:与BK组相比,MK组及各治疗组大鼠一般状况不同,其中HK组大鼠的精神状态、反应能力、毛发光泽度、食量、体重、大便情况等好于其它组,SK与LK组相似,MK组情况最差。
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与BK组大鼠相比,MK、SK、LK、HK组大鼠DAI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K相比SK、LK、HK组大鼠DA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K相比,HK组大鼠DAI评分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LK组大鼠DA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HK、LK组相比较,HK组大鼠DAI评分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与BK组大鼠相比,MK、SK、LK、HK组大鼠CMDI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K组相比,SK、LK、HK组大鼠CM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K组相比,HK组大鼠CMDI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K组相比,LK组大鼠CMDI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LK组、HK组之间进行比较,HK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低于L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光镜下结肠病理组织观察:BK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未见充血、糜烂及溃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肠腺规整;MK组粘膜层缺失,可见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SK、LK组结肠溃疡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肠腺及间质;HK间质无明显充血水肿,隐窝、肠腺及间质可见散在炎性细胞浸润。
大鼠血清IL-4含量:与BK组相比,其余各组血清IL-4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K组相比,SK组、HK组、LK组血清IL-4含量均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SK组与L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K组相比,HK组血清IL-4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K组与LK组相比,HK组血清IL-4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鼠血清IL-6含量:与BK组相比,其他各组血清IL-6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K组相比,SK组、LK组、HK组血清IL-6含量均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LK组相比,SK组血清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K组相比,HK组血清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K组与LK组相比,HK组血清IL-6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泄浊解毒方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改善其一般状况,降低病理学损伤评分,增加血清中IL-4的含量,降低血清IL-6含量。这可能是泄浊解毒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为我们以后研究UC的临床治疗,找到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