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游离ALTPF(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股前外侧穿支皮瓣)、MSAPF(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TDAPF(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并做典型病例报告。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第二医疗组住院的7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舌癌34例,颊癌21例,口咽癌9例,口底癌7例,上颌窦癌4例,腭癌4例。66例患者使用ALTPF、5例患者使用MSAPF、8例患者使用TDAPF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术中记录皮瓣大小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率以及供区创口的一期愈合情况,统计供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评价患者口腔功能、供区运动功能、皮瓣形态改变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区功能与美观的满意度。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穿支皮瓣重建修复手术。ALTPF切取面积为5cm×6cm-8cm×20cm不等,血管蒂部长度6-12cm;MSAPF面积6cm×3cm-6cm×4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6-9cm;TDAPF皮瓣切取面积为6cm×8cm-15cm×9cm不等,血管蒂长度为7-9cm。66例ALTPF中有3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2例成功,另一例改为RFFF(Radial forearm free flap,前臂皮瓣)修复,皮瓣成功率为98.48%。5例MSAPF中2例出现皮瓣危象,经抢救无效,总成功率为60%。8例TDAPF全部成活,成功率为100%。1例ALTPF患者由于供区创口张力过大,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区均无并发症,功能及美观均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以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三种皮瓣在重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软组织缺损中各有优缺点,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适用性较广,可以应用于绝大多数中、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薄而软,适用于口角、颊、舌等部位的中小型软组织缺损;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较适用于大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特别是一些对供区疤痕隐蔽性要求高的患者。根据不同皮瓣的适应症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来个性化重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及美观的恢复至关重要。目的:评估并比较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HHD、CDU、CTA对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间15例应用左侧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的口腔癌患者,在手术前接受HHD、CDU及CTA检查以确定LCFA降支来源的穿支血管的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以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中点为原点(记为O点),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为Y轴,过原点的Y轴垂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及其在坐标系中的坐标。术中在皮瓣制备时探查穿支血管,记录穿支血管数目、其穿出阔筋膜位置在坐标系中的坐标以及皮瓣厚度。将术中探查到的穿支血管数目和位置与术前三种定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检查的灵敏度(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中实际探查到的穿支数目)、阳性预测值(术前准确定位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及假阳性率(术前与术中定位距离超过2.0cm的穿支数目+术前已定位但术中未发现的穿支数目/术前实际定位的穿支数目),评价三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术中共发现穿支血管24支,平均每个皮瓣发现1.6±0.87支,其中3例发现3支,3例发现2支,9例发现1支。HHD、CDU、CTA术前定位穿支血管的灵敏度分别为:87.5%、87.5%、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91.3%、96%;假阳性率分别为:22.22%、8.7%、4%。三种检查方法中,CTA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假阳性率最低。HHD与CDU的灵敏度相同,但阳性预测值不及CDU高,而假阳性率高于CDU。结论:三种术前检测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对穿支血管进行定位。HHD操作便捷简单,且省时经济;CDU可以提供血管动态信息;CTA准确度较另外两种评价方式更高,但费时且花费较高。综合不同检查方式有助于提高术前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