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通信和协调成本的降低,国际化生产分割过程日益深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国际贸易的途径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专业化生产经营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从而获得相应的增加值收入,同时这也改变了全球生产网络、贸易以及利益分配状况。由于各国各行业对产品价值链进行不断地分割整合,国际竞争的本质也随之改变。基于商品贸易额的传统竞争力评价指标,存在着重复性统计,不能准确地衡量一国的竞争力水平。后来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学者们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析法,该方法能够沿着产业链把某一产品的价值链增加值纵向分解,参与其生产活动的各国各行业通过获得的增加值收入来衡量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竞争力。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力度的加强,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正逐步丧失,并且当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特点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因此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既具有理论层面的意义,又可以为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提供现实性的指导。本文的主要内容是2000—2014年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地理及行业分配特点,并且根据我国各制造业部门获得的增加值从而计算得到RCA指数,以此来反映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活动中的竞争力。另外,本文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FDI、产业规模、需求条件以及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15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前文计算出的RCA(GVC income)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因素的理论分析,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实证以及数学分析方法。。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工活动中获取的增加值处于强劲的上升趋势,而发达国家的增加值收入出现了缩减。第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以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产品部门对我国总增加值的贡献程度较大,而服务业部门及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份额较小,表明我国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增值环节。第三,我国在纺织服装类产品制造、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产品制造、电气设备及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价值链生产活动中,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具有比较优势;2000-2014年间,我国在交通运输设备价值链生产活动中的比较优势明显提升;但我国在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医药产品、化学品及化学品制造、木材制品等产品价值链生产活动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低。第四,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贸易开放度以及国内需求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而专业和科技活动、平均生产规模、研发强度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最后,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从增加值的角度测度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竞争力,规避了以出口额数据衡量制造业竞争力所存在的重复性计算问题。第二,将测算出的RCA(GVC income)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FDI、平均生产规模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三,本文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计算数据来源于2016年更新的WIOT,样本时间为2000—2014年,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采用的是2013版的WIOT,样本时间是1995年至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