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肛周脓肿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有文献研究报道其中肛腺感染约占95%,可沿肛周间隙发展、蔓延,因此明确脓肿位置、彻底引流成为治疗的关键。但通过引流后,约有7%~66m的患者可能发生肛瘘;为了减少脓肿术后肛瘘形成率,部分学者在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时对可疑的瘘管部分进行切开或者使用切割挂线,称之为“根治性脓肿手术”。该手术术后肛门缺损或肛门失禁的可能性大;而且肛周脓肿患者经过引流后尚有一部分不发生肛瘘,所以对全部肛周脓肿患者均行括约肌的切开缺乏理论依据。为了使肛周脓肿的根治及肛门功能的保护达到更高水平,我们根据肛周脓肿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在进行脓肿引流时将粘膜下间隙、括约肌间间隙和外括约肌以外间隙充分切开引流即“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three cavity clearance,TCC),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形态和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传统方法治疗肛周脓肿必然会造成括约肌损伤,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课题以肛周脓肿发病的中西医病机及生理病理机制为依据,提出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的方法,术中充分引流潜在感染间隙,并行全括约肌保留,进而减少对肛门功能的损伤以及术后疾病的复发、肛瘘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个部分,探讨“三间隙引流”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价值。回顾性研究选取南京市中医院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进行诊治的肛周脓肿患者中以三间隙引流术治疗的2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时期治疗的年龄相差5岁以内、性别相同且脓肿部位相同并进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和切开挂线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1:1:1配对,评估三组患者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形成率以及肛门功能。前瞻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患者,并根据病人自身意愿及病情非随机分为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根据脓肿与括约肌的复杂程度分为切开引流组21例和切开挂线组20例,观察总疗效、疼痛指数、手术当日排尿情况、术后感染,以及统计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形成率、锁眼样畸形率、肛门功能等。结果:在回顾性研究中,形成肛瘘率:切开引流组12/25(48%),切开挂线组3/25(12%),三间隙引流术组3/25(12%);肛门功能评估:切开引流组和三间隙引流组中没有出现肛门失禁的病例,而切开挂线组有2例患者出现肛门功能障碍,其中1例患者经常不能控制排气、稀便,另1例患者经常不能控制排气:在术后疼痛方面,首次排便疼痛,三组间疼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切开挂线组疼痛明显于切开引流组、三间隙引流组(P<0.01),切开引流组与三间隙引流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瞻性研究中,形成肛瘘率:切开引流组6/21(28.57%),切开挂线组1/20(5.00%),三间隙引流术组3/18(16.67%);肛门功能评估:切开挂线组和三间隙引流组都没有出现肛门失禁的病例,切开挂线组则出现两例经常排气、排稀便不能控制不住;在术后疼痛方面,仅在手术当日切开引流组与三间隙引流组的疼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观察指标的数据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术是一种能有效降低肛瘘形成率的小创伤、安全的全括约肌保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