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发展高速铁路工程,并从2003年起迅速建设成了规模位于世界第一的高速铁路网络。然而,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运营安全、融资债务、上座率低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中国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发展。尤其是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以后,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对高速铁路工程的质疑声就更加强烈。那么,中国该以怎样的规模和速度开展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呢?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是否与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相契合呢?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对中国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与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契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速度和规模与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是不相契合的,并呈现出“低经济水平基础、快速度、大规模、遍地开花”的建设特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建设特点,是因为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经济内涵,它的快速建设与发展并不是对公众出行需求仔细考量的结果。从国家层面来说,高速铁路工程的速度与规模是国家“荣耀”的资本,而对地方政府来说,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则成为衡量自身政绩的标准与谋求经济利益的手段,于是在“为了建设而建设”的逻辑下各地争相上马高速铁路工程,出现了“大建、争建、盲建”的局面。从而,作为一项与社会公众出行需求相错位的公共工程,高速铁路工程面临着建设、发展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跨越式发展的高速铁路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高速铁路工程的建设还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它使社会中上层群体增加了备用选择的出行方式,却使社会下层的主要出行方式被挤占,使他们陷入要么“被高铁”要么辗转出行的出行选择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