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入手,以J·S·巴赫的宗教音乐作品《马太受难曲》为例,研究巴赫的宗教音乐。主要运用姚斯接受理论中的“期待视野”作为主要方法论,详细论述了该作品在18世纪和19世纪不同的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不同时期音乐接受者所持有的期待视野不同,对待同一部音乐作品的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如对其中宗教性、戏剧性等因素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从而引起“如何看待巴赫宗教音乐作品”的反思。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接受理论中,首先叙述了接受理论在西方音乐史学领域的发展,其次对姚斯的接受理论以及其重要方法论“期待视野”,也就是本文主要的方法论展开详细的叙述;第二章从莱比锡地区的宗教文化、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活动以及《马太受难曲》的第一代受众群体三个方面论述《马太受难曲》作为功能音乐在18世纪的接受;第三章从浪漫主义思潮与德意志民族复兴、“巴赫复兴运动”、门德尔松复演《马太受难曲》的受众群体分析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太受难曲》作为纯音乐在19世纪的接受情况;第四章分别从音乐史角度和接受史论域对此现象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