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国各项体制、制度的改革刺激下、在门户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刻的激励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改革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高等教育面临着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网络普及带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化、平衡化的人才培养,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却需要高校每一位工作者乃至社会的每一公民合力作用。在本论文的文献研究和简单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在高校中履行的实际职业角色与政府宏观层面的定位存在差距。在客观层面上,这部分缘于国家宏观层面的定位说明不太具体化、明确化、精确化,在中观层面上,更多的是由于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没有与时俱进、仍未跳离辅导员的传统历史角色,在微观层面,作为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学生对专职辅导员的重要性认识仍存在一些偏差,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辅导员职业定位也仅仅停留在历史角色当中;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由于职业管理的个人主体和组织主体的原因,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职业规划的“应急现象”,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职业管理力度不够(表现为招聘标准、要求的模糊、培训投资力度不够等)。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本论文提出两个主要结论,即传统角色意义上的辅导员工作完全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学生兼职辅导员”制度;政府赋予的辅导员的角色履行需要高校重新整合辅导员资源、组建一支超越传统角色的现代化、职业化、专家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发达国家的这方面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高校加强对现代化专职辅导员职业的管理,包括详细而精确的岗位说明书的制定、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的招聘管理和反映现代化专职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