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垦殖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农业社会时期,为维持生存而开垦耕地的人类活动是改变土地利用及覆被的主要方式,所以历史时期人类行为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成为LUCC重点研究问题之一。清代中国人口高速增长,促使耕地范围不断扩展,以及林地、牧草地的缩减,而且受农业政策、内地灾荒、战争及人口迁移等人文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因此,北方地区是中国历史LUCC研究的重点区域。通过分析土地垦殖过程及其时空特征,能为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重建和空间反演提供重要基础,由此可见,探究清代中国北部地区土地垦殖过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1661-1911年为研究期,以清代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为研究范围,在分析清代耕地记录及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历史时期耕地垦殖趋势分析体系,综合采用政策分析、引用对比、行政建制定界等方法对历史耕地变化过程进行重建,分析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的耕地拓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人地关系和历史事件,研究耕地扩展空间差异、区域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典型地区耕地拓展经历了不同的时间阶段。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耕地垦殖整体上分为禁垦和放垦两个阶段,在禁垦时期,内地汉民进入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进行零散土地开发,而在放垦时期,大规模的移民开垦了连片大范围的土地。新疆清代土地垦殖经历了兵屯缓慢发展期、民屯发展期、民屯兴盛期间、屯垦破坏期和屯垦恢复期五个阶段。(2)受政策、人口迁移、战争、灾荒等人文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清代北方典型地区耕地拓展呈现出明显空间差异性。内蒙古垦殖是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发展的过程;东北耕地垦殖由南向北不断扩展,奉天是最早进行土地放垦的省份,而吉林和黑龙江的大部分荒地在清末才得到开发;新疆屯垦趋势表现为地域上由东向西、自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屯田类型上,先有兵屯,后有民屯。(3)清代中国北方连片的耕地拓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农牧交错带的界线变化,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整体上由长城向西、向北扩展。经过两个半世纪的开垦过程,边外蒙地的农业从无到有,从零星散布到连片分布,北方农牧交错带也从长城推进至草原腹地。同时从垦殖过程和行政建制设立过程可以看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农耕北界的首次北上发生于乾隆年间;第二次北进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的10年时间内。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东中段开垦早于西段,且最大变幅在东段约为700km,最小变幅在西段约100km,体现出自然条件和区位因素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和影响。(4)从清初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总体而言清政府禁止开垦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然而仍有汉民入关私自开垦土地,这表明政策的实施与执行会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加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松管理,默许流民出关开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