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输入、交互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语言输入/交互是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哪一种类型的语言输入/交互会促进二语习得的产生?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学习者处理调整的语言输入、进而习得语言的?何种类型的教学法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习得丰富的课堂?勿容置疑,习得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理论模式能够完整而精确地描述这一复杂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一个综合性的模式(Gass 1997),以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确定语言输入和交互在二语习得中的位置,该模式也许是目前为止最有效地反映习得的多种侧面的一种模式。根据Gass的这一模式,二语习得过程涉及到互相重叠、却又各不相同的几个阶段。首先,面对各种各样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有选择地注意到其中某些语言形式,并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但理解和吸纳是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吸纳了的内容才能被进一步处理,经过假说的形成、验证、修正、确认和否决这一系列步骤,才有可能被综合到发展中的语言体系中,最后,学习者在他们的语言产出中有选择地运用他们的语言体系。接着,本文简要介绍了Krashen的输入假说,并回顾了交互假说的发展过程,进而讨论了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交互和输出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者发展语言体系所需要的,似乎并不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是能激发意义协商的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意义的理解并不能确保习得的发生,但是,它为潜在的习得的发生作了铺垫。我们必须区分不同层次的理解,<WP=15>并了解学习者在处理输入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还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调整的语言输入都具备同等的作用,详尽的阐述或调整对话结构更容易导致理解的发生,因为这两种调整都给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而这是理解和进一步发展语言所需要的。语言输出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产物,它还是整个习得过程的一个积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注意”;验证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所形成的假说;促进中介语产出的自发性;迫使学习者对二语的处理从意义层面向句法层面转化。为了比较事先调整的语言输入、交互式调整的语言输入和调整的语言输出对理解和习得的相对作用,第三章报告了在输入、交互和输出假说的理论框架下所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然而,这一试验的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些假说。主要的实验发现如下:1. 正如交互假说所言,意义的协商能促进对语言输入的理解,但是,精心准备的事先调整的语言输入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不过,需要提出的是,预测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并预先做出必要的调整,并非总是一件易事。意义协商确实能促进理解,因为这为学习者提供了表示不理解的机会,这样就能改变随后发生的语言输入。自然,对于理解上的困难作出回应要比事先预测容易得多。2. 输入假说强调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主要作用,但是,该实验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会促进习得的发生,而是在调整的输出条件下的某些因素,如意义协商,导致了更为成功的词汇识别(被动习得)和词汇产出(主动习得)。理解是习得的前提,但并不是习得发生的充分条件,理解并不能保证习得的发生。 3. 尽管在调整的语言输出条件下的学习者比其他任何输入条件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词汇习得方面的表现一直是最佳的,但是,输出组与交互式调整输入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让学习者在平等均衡的对话中使用和协商新的词汇似乎有利于自然的词汇习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该实验中由教师控制的对话交流,尽管受到高度制约、甚至非常机械,也成功地促进了<WP=16>词汇的学习。由此可以推断:重要的并不是学习者是否用嘴说出了目标词汇,而是学习者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的词汇上。总之,该实验的结果对于教学而言是令人鼓舞的,语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所有这三种形式,都被证明比在自然环境中常出现的不调整的输入更有利于习得的产生。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数据上的显著差异,对于我们选择何种方法教学以促进习得发生是具有启迪作用的。习得过程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众多的差异构成中,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四个重要的因素:学能、学习风格、个性和动机,该章描述了这些因素对于学习结果的影响,并解释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语言输入的处理。另外,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还会和课堂的讲授方法互相作用,共同确定学习的结果。依据前几章对于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的讨论,最后一章就课堂教学如何通过习得丰富的交互活动提供习得丰富的语言输入,如何强化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及如何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以保证学习者与讲授方法之间的有效匹配,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本文自始自终都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论能够涵盖课堂的各种不同的因素:学习材料、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应对教师每天所面对的复杂的实际情形,因此,目前还没有什么二语习得理论能针对二语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从中确实可以得到有关语言教学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