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借鉴Molm对有关信任问题的经典理论命题——信任在互惠型交换中比在协商型交换中更容易产生——的检验研究,通过实验法探讨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同乡信任的形成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交换形式显著影响同乡信任,同乡信任在互惠型交换中比在协商型交换中更强;结构性权力显著影响同乡信任,结构性权力越低,同乡信任也越强。表明了上述经典理论命题对于中国同乡信任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还表明,交换形式是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交换形式在结构性权力与低权行动者B对高权行动者 A的信任之间起调节作用;行为承诺是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结构性权力越低,行动者对同乡的行为承诺就越高,对同乡的信任也就越高;由于同乡关系的影响,结构性权力对交换的不平等性的影响不再显著,交换的不平等性对同乡信任的影响也不再显著,体现出同乡信任的独特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引入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同乡”关系因素后,与非同乡信任相比,在两种交换形式下,同乡信任更高;在两种权力结构下,同乡信任也更高。因此,无论在何种交换形式、何种权力结构中,同乡信任都比非同乡之间的信任更强。之所以得出上述实验结果,与中国“关系社会”的本土文化密不可分,也与中国人信任的“差序格局”密切相关。实验聊天记录与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进一步解释了本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