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SD及干扰素相关基因等胶质瘤微环境相关调控靶点的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WU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占比50%以上,其伴随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尤以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度最高。当前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为手术最大程度切除联合放化疗,但其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传统的胶质瘤临床前研究往往只关注于肿瘤细胞本身,而忽略了肿瘤微环境与胶质瘤细胞间的相互调控,事实上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或免疫细胞之间均可相互影响相互改造。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胶质瘤的肿瘤纯度及免疫反应强度可作为预测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指标,亦提示了通过改造胶质瘤微环境从而治疗胶质瘤疗法的巨大潜力。本研究针对胶质瘤微环境中两大非肿瘤细胞组分,基质细胞组分及免疫细胞组分,细化探讨了基质细胞成分中的核心成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微环境中干扰素相关信号标志对胶质瘤微环境的影响及在胶质瘤中的重要临床价值,并期待筛选出相关靶向调控分子,达到改造微环境从而靶向抑制胶质瘤的目的。研究方法:(1)数据库信息与组织标本: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所用数据由CGGA、TCGA及GEO等平台获取,我们选取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平台作为主体分析数据库,选取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及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平台作为外部验证数据库。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所需组织标本在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本单位手术获得,相关实验计划通过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核及批准。(2)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PCA)被用来分析样本在某一功能上的分布特征;通过limma R包进行差异基因筛选;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过程与分子通路解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对富集出的差异功能及通路进行进一步验证;应用Estimate R包进行肿瘤样本的纯度及免疫评分、基质评分计算;通过MCP Counter及Cibersort R包计算样本中各个非肿瘤细胞组分的相对含量。(3)细胞系研究模型:人脑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人源胶质瘤细胞系LN229、U87、U251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购买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4)分子生物学实验:应用q PCR、WB、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验证分子表达情况;IP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用于判断与目的蛋白存在结合关系的潜在受体蛋白;应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MTS用于测定细胞增殖活力;3D基质胶成管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能力;裸鼠颅内原位成瘤模型用于表型或机制的体内验证。(5)统计学分析:应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判断不同分组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描绘患者生存状态,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患者之间的生存状态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因素或靶点。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完成。使用Graph Pad Prism 7、SPSS20.0及R3.6.1等软件完成上述相关分析。将双尾p值小于0.05界定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第一部分:CTSD/HIF1A信号轴介导了胶质瘤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公共的TCGA及CGGA胶质瘤患者数据库,我们进行了一些转录水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在总的GBM患者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含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随后我们将患者划分为低肿瘤纯度及高肿瘤纯度两个亚组,再分别根据内皮细胞含量高低做生存分析,发现在高肿瘤纯度组中内皮细胞含量同生存显著相关,即高纯度患者中,血管密度越高提示患者生存预后越差。这一现象很好地说明了当胶质瘤细胞同血管内皮细胞同时高丰度存在的情况下,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会更迅速,由此我们提出“胶质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为何传统的针对VEGFA的靶向抗血管药物贝伐单抗远期效果很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其它促血管因子的代偿性升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单独靶向内皮细胞的局限性,而导致胶质瘤细胞本身发生代偿从而另辟新径重构血管网络,包括新的血管形成模式“血管拟态”等。筛选微环境中可调控胶质瘤细胞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共性功能分子将为胶质瘤的靶向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前期的基础实验发现,给予HBMEC不同剂量的贝伐单抗处理后,我们检测了一系列较为经典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其中,Cathepsin家族成员CTSD的上调最为明显;而给予胶质瘤细胞贝伐单抗处理后,促血管生成因子变化均不明显;通过数据库资料及PCR结果分析,发现CTSD亦是为数不多的在胶质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同时高表达的靶点分子;实验证明CTSD可影响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表型;CTSD可影响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CTSD与促血管相关通路激活密切相关,IP-质谱分析筛选到HIF1A可作为CTSD的结合蛋白,并通过实验证实CTSD可结合HIF1A并维持其稳定性上调其表达水平从而激活HIF1A-VEGFA信号轴;我们同时也开展了CTSD特异性抑制剂Pepstatin-A的相关体内外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部分:异常激活的干扰素信号及其反应性蛋白IFI30是判断GBM预后及不良免疫微环境组分的重要标志课题组前期结果发现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紊乱的免疫微环境是导致GBM不良结局和治疗耐药性的重要因素。干扰素作为调节免疫反应最重要的家族之一,其参与激活了抗原呈递细胞并增强了效应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然而,有证据表明胶质瘤内干扰素信号的异常激活可促进免疫逃逸,并导致GBM免疫调控点治疗抵抗。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干扰素在胶质瘤中的临床价值并建立可靠的分型方法。我们基于五个具有预后意义的干扰素基因构建了干扰素风险评分,其可以反映不同的干扰素状态。生存分析发现高干扰素风险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多因素COX分析表明,我们建立的干扰素风险评分可作为GBM独立的预后评价指标。功能富集分析表明,高风险患者亚群与异常激活的免疫反应及免疫细胞趋化有关。CIBERSORT微环境分析及大量临床样本免疫组化分析发现高风险GBM患者的微环境更趋向于免疫抑制型,特征为M0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富集,但活化的自然杀伤(NK)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促炎症型)的浸润较少。微环境组分的差异可能是高低干扰素风险GBM患者预后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我们发现IFI30作为固有的γ-IFN诱导基因亦在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化疗抵抗与免疫微环境重构等方面亦可能发挥重要价值。结论:第一部分:在胶质瘤中,CTSD可通过结合HIF1A激活HIF1A-VEGFA信号轴促进胶质瘤细胞恶性增殖侵袭,其亦可通过直接作用或介导胶质瘤细胞旁分泌效应促进血管生成;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贝伐单抗靶向VEGFA治疗可能通过激活溶酶体自噬状态反馈性上调CTSD。探讨CTSD在胶质瘤细胞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共性调控机制,阐明贝伐单抗处理后CTSD反馈性增高的机制,开展CTSD特异性抑制剂Pepstatin-A同贝伐单抗联合靶向的疗法将为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价值。第二部分:我们建立的干扰素风险评分可作为判断GBM患者生存状态的独立预后因素。我们亦发现高干扰素风险的GBM患者亚群伴随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微环境成分分析发现高风险组GBM免疫微环境更趋复杂,其特征是M0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富集,但活化的NK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浸润较少。外源性的γ-IFN刺激可能通过上调IFI30等微环境相关靶点实现对胶质瘤微环境的重塑进而促进GBM的恶性进展及治疗抵抗。
其他文献
目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为生长发育期间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好发于青少年。脊柱侧凸不但可以造成患者脊柱的塌陷、疼痛、以及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并且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伴有术后并发症和明显创伤,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与褪黑激素缺乏有关。应用褪黑素拮抗剂可以提高治疗双足大鼠脊柱侧凸模型的成功率,表
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新生儿常见的重大出生缺陷,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证实,CHD主要由于胚胎时期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与CHD关系的机制仍不明确。心脏发育过程为多基因共同调控的极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影响
目的: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精子卵浆内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近年来,ART的应用越来越常见,而“试管婴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尚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胎儿环境中不良事件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其未来
目的:肥胖是最为流行的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全球约有3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肥胖能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高,包括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发现胃减容手术可使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降低,而且可以长期维持血糖正常。减重手术能够有效控制肥胖T2DM
目的: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是由于长期的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进行性的认知和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减少及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潜能,为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和组
背景: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已制定到2030年彻底消除疟疾的目标。近年来该地区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间日疟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疟疾的传播主要集中于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疟疾传播的主要来源。因此,深入了解间日疟原虫的传播动力学特征,比较实施疟疾控制措施前后间日疟原虫群体结构的变化,能够为制定针对性的疟疾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206个来自大湄公河次区域边境地区
随着盖层研究的深入,其评价方法有了不少新转变,从物性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超压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烃浓度封闭的测井评价方法、岩石力学评价方法、微观角度分析法等,到现在BP神经网络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规划聚类法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配合测井资料定量综合分析研究区珠一坳陷盖层的质量,选取了盖层累计厚度、盖地比、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砂量、突破压力7个参数进行评价,得到研究区盖层质量等级:珠
在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因为大隐静脉获取方便,长度足够且内径与冠状动脉血管内径相匹配,所以大隐静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自体桥血管。但是应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最大的弊端就是其术后远期狭窄问题。据统计,大隐静脉桥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狭窄率为11
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绝大多数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多为中晚期,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尽管胃癌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日渐完善,由于缺乏可靠的诊断或预后指标,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探究胃癌的潜在分子机制以找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迫在眉睫。细胞的增殖调控异常、凋亡调控失衡、转移能力改变均可引起
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和进步,英语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顺应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潮流,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小学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思维品质和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优化英语听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本文就小学英语高年段听读教学中融合英文经典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作了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