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城镇化的过程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在过往的实践与研究中,乡村日常景观的意义常被忽视,因而在村落更新、撤并等建设中被不加留意地大面积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无地方性的空间和村民的失落感,阻碍了地方与个体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中改善村落人居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城镇化的过程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在过往的实践与研究中,乡村日常景观的意义常被忽视,因而在村落更新、撤并等建设中被不加留意地大面积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无地方性的空间和村民的失落感,阻碍了地方与个体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中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提倡乡村社区建设参与的要求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契机和思路。本研究以江苏淮盐地区为范围,选取普通村落八灶村和传统村落草堰村两个典型村落,以当地村民经验视角下的价值感知为切入点对日常景观进行研究,通过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日常生活中对村民具有重要意义的空间场所,即意义场所。对所得空间及文本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词频分析和核密度制图,分析意义场所的高频次感知对象及时空分布情况。基于编码意义场所描述文本得到的价值因子,对村民发放量表问卷,从价值维度出发,研究村民对村落环境的满意度。研究发现意义场所的生成逻辑、结构特征,背后村民的价值取向及村民感知特点。在自身价值取向下,村民对村落中既有空间进行使用和再创造,由此形成的意义场所不断迭代,持续服务其生产生活。两个典型村落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和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的多样活动中。意义场所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多沿水系与道路分布,具有较强的可达性。村民的价值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体现了村落的集体记忆。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对日常景观存在增加生产收入、维系地方认同等多维价值取向,在村民满意度评价下,乡村日常景观尚有较大改进空间。村民对景观的感知常与行为和事件联系,这使得规划者难以在短期内识别出对村民具有意义的场所并理解其丰富内涵。研究提出两类村落增强内在活力的规划路径:普通村落在撤并前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新建和扩建中响应;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应加强对历史景观的日常性注入。基于两个典型村落的研究,研究提出对乡村规划常规路径的拓展,融入由场所识别到实践响应的工作,实现村民全过程参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乡村日常景观包含了意义场所,其空间形态与特征属性反映了村民当前复杂的价值取向,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关注乡村景观的日常性,延续不同类型的意义场所,以实现村落这一人类生活场所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假山以土、石为材料,尤以石为胜,是中国文人山水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自然审美观念和山水意象再现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有“无园不石”之说。假山营建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叠石技术,至清代叠石技艺更发展到了顶峰。杭州文澜阁假山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峰石顾盼生姿,空间旷奥有致,巧夺天工,属叠石精品,是杭州叠石工法研究的典型案例。因叠石假山使用自然石材,其形态各异,传统的测绘方法
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即基因座之间的非随机关联,是描述动态变化过程中群体特征的主要指标之一,可反映群体历史、地理分化、繁殖方式、自然选择的历史等各方面信息。在随机交配群体中,LD受染色体长度和重组率等因素影响。当群体经历选择、分化或群体内部包含众多稀有变异时,会出现复杂的LD结构。在高通量测序时代,如何衡量群体内大尺度的LD结构一直被长期忽视,主要原因是高
多孔菌是一类子实体多呈孔状的担子菌,能分解木质纤维素,可引起木材腐朽,并在生物处理、生物转化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且亟待开发。千岛湖区自然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保护良好,多孔菌资源丰富,但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千岛湖的多孔菌资源进行了收集鉴定,对部分多孔菌进行了驯化栽培,对收集到的多孔菌资源在生物处理和生物防治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探索。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对千岛湖区多孔菌进
园林植物组团是由一定数量的园林乔、灌、草植物,经过合理的搭配形成的具有生态与景观效果的植物群组,是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组成单元。掌握园林植物组团形式特征和配置方法是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的基础。孙筱祥先生提出的中国文人山水园创作“三境论”,是对中国造园理论独树一帜的继承与创新。“三境论”运用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则体现在其生机蓬勃具有自然美的生境、构图与布局有主次、有呼应的丰富协调的画境、触景生情的意境,这对
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L.)Merr.]茎叶美观纤细,形成的草坪低矮、平整,其耐热、耐践踏,广泛应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观赏、休闲及运动场草坪建植。但沟叶结缕草结实率极低,难以通过杂交育种进行性状改良,因此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成为培育新品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诱导于匍匐茎并已继代培养17年的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为材料,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模拟干旱剂聚乙二醇-6000(polyet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食用植物油、动物饲料和生物燃油的重要来源。干旱、低温和病虫害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严重危害着油菜幼苗的生长发育。角质层蜡质是植物地上部抵御外界逆境的首道屏障,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决定着植物体表面的理化性质。揭示油菜叶表蜡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在油菜的抗(耐)逆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97份甘蓝型油菜核心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
盐胁迫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水稻应对恶劣环境条件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DNA甲基化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改变盐胁迫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水稻对盐胁迫耐受性。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NA甲基转移酶介导的DNA甲基化,而对DNA去甲基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水稻中已鉴定到4个ROS1同源基因(Os ROS1a、
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多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状况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而言,更高的职业定位、更广的择业空间,反而令他们的择业焦虑有增无已。但是,积极主动性高的个体却不易受环境阻力的约束,他们善于探寻途径、采取行动,缓解焦虑情感。然而,不论是有关主动性人格与择业焦虑的潜在作用机制,还是主动性人格这一相对稳定特质背后的潜在因子,目前都缺乏挖掘和探讨。为此,基于社会认知理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转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本研究在社会情绪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的框架下,采取一所研究型大学学生为案例,围绕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探寻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习收获的作用机制,并挖掘学习投入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试图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收获和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案例高校的大学生发放调
如何高效培养学生合作问题解决(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CPS)能力是全球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议题。被视作是CPS有效培养方式的项目化学习,在过往实践中并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问题解决环境;而拼图法(Jigsaw)这一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机会,也为CPS高效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设计研究和混合方法